“第二次绿色革命”唤起农民致富欲
虽然不少印度人开始担心印度再次发生大饥荒,但是印度政府提倡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更强调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粮食安全。
目前困扰印度人的一个命题是,“绿色革命”40年后,印度到底是已经真正走上了朝着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的道路呢,还是仍处在可能会发生大规模饥荒的边缘?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派·潘南第卡在印度3月份宣布进口小麦后,遗憾地说:“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就快空了。 ”印度“绿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纳坦认为情况更为严重。他分析说,现在有将近40%的农民时刻想着、准备着从农业中“撤离”,长此以往,“粮仓还会更空”。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天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类似饥荒的情形,并且多年来没有太大改变。
但是印度政府对此表现得信心十足。印度总理辛格今年1月呼吁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时,并没有把关切的重点集中放在确保粮食安全上,而是更多强调了提高农民收入。辛格首次强调了水果、蔬菜和其他能够在出口市场上获得更高价格的植物品种,鼓励采取更多高效利用雨水的措施,提倡改善土地状况、推广农业技术等。这正是印度“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导方向。
35岁的艾曼·曼没有经历过旋风般的“第一次绿色革命”高潮,但是他正在切身体味着“第二次绿色革命”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他现在是印度北部旁遮普邦一个快乐的农民。在这个地区,快乐的农民并不常见,过度开垦和缺水使得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陷入了困境。
但是艾曼·曼不久前获得了解脱。他很快乐是因为一家新成立的农产品出口公司“地鲜”租走了他的90英亩土地来种植蔬菜和甘蔗,这些作物比小麦和大米需要的水少得多。根据艾曼·曼与“地鲜”公司签署的合同,他每年可以得到3万多美元,这比他自己种田的收入稍微多一点。他的拖拉机和工人也租给了这家公司,这样他又可以再多收入一点。
35岁的艾曼·曼说:“我可能不再干农业这行了。”18个月前,他在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附近开了家电脑设计学校。与此同时,在他出租给“地鲜”公司的农场里,秋葵和辣椒正在茁壮生长,它们被采摘后送进仓库冷藏起来,然后用冷藏卡车运送到200公里外的阿姆利则,接着它们被装上飞机,运往英国。
走向市场成为印度农业新动力
“地鲜”公司模式已成为印度农业市场化的代表。印度政府期望,市场化不仅可以为农民增收,而且推动印度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农产品出口看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生意,但是对印度来说,却是其农业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的机会。
“地鲜”这样的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一部分内容,它在印度人心中的重要程度丝毫不逊于“第一次绿色革命”。
直到不久以前,印度的法律还规定农民必须到当地的大市场上出售他们的产品。那时候,艾曼·曼和其他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只能用大大低于市场的法定价格把他们的产品卖出,他们无从得知哪种农作物卖得更好,因此他们也没有任何提高产品质量的兴趣。
他们卖出的农产品通过其他的中间商,经过漫长的运输到达消费者手里。印度计划委员会的农业专家阿比吉特·森估计,由于炎热的天气和缺少保鲜措施,30%-40%的农产品在到达销售终端前就已经在路途中腐烂。
仅有的几个冷冻包装中心也由于缺少地区配送网络而只能选择效率低下的货车运输。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根本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蔬菜生产,更不要说出口蔬菜了。
不过现在,市场的压力形成了出口的潜在动力,新兴连锁超市也催生了对高质量农产品的国内需求。这些都推动着印度农业的变革。
“地鲜”公司在旁遮普邦租下了总面积达4200英亩的78个农场,用来种植大豆、白豆、胡萝卜、秋葵、玉米笋和其他蔬菜,并将其出口到欧洲和中东。在印度的另外一些地区,“地鲜”公司与农民签订购买合同,保证用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在“地鲜”公司的这种商业模式下,印度农民第一次学会了使用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的技术、肥料和新种子,持续不断地生产高质量的农作物。
艾曼·曼说:“这给我的村庄带来了令人吃惊的影响。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家庭收入缓解了许多社会问题,我也开始学着用新的方式来做事情。”
印度农业部长拉达·辛格说,要支持大企业进入蔬菜和水果种植和销售,因为印度农业的这一领域拥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农民也可以获得较好收益。她说:“直到最近以前,政府都没有意识到基本粮食生产之外的联系,因为主要的焦点一直集中在自给自足上。”
印度国内外都开始预测,逐渐消亡的割裂农业市场和正在兴起的现代化供给链将成为下个十年印度经济最显著的变化。一家农产品出口公司总裁苏尼尔·米塔尔说:“印度必须运用那些尚未开发出来的内在力量,为全世界提供食物。”
(责任编辑:赵志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