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汇报参与举办的“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活动创作出一批佳作
本报讯(记者李之久)“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活动目前已进入了作品创作的收尾阶段。七八月份,尽管持续高温,但画家们创作兴致丝毫不减,一批颇具分量的反映长征历程、讴歌长征精神的佳作已经或即将完成,将于10月中旬在明园艺术中心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作品展”上与广大观众见面。
由上海美术家协会、文汇报、上海美协水彩画工作委员会和明园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这次活动,自去年9月9日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举行授旗仪式,50余位画家先后分四批沿当年长征路线参观和采风,于今年5月29日到达延安。回沪后,上海画家们即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创作。
擅长人物画的杨宏富早已将各种许以酬金的“订单”搁置一旁,埋首于一幅长达七米的人物画长卷《遵义会议》。遒劲、酣畅的笔势,形神兼备、呼之欲出的人物,把人们带进了长征途中那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杨宏富快人快语:“画长征、画革命历史题材,未必有优厚的酬金回报,但艺术的价值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画长征是我的一个心愿,我从心里愿意画!”目前,这幅作品已进入最后润色阶段。
已准备好两幅作品的画家陈琪,依然沉浸在创作的冲动中。他在六盘山采风时,就开始酝酿创作国画《六盘山上高峰》了,现在这幅描写毛泽东诗词意境的作品已经完稿。他还将10年前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而作的《托孤图》,又重新画了一遍,对人物和场景都作了调整,“自己去实地体验了一下,确实有了新的感觉”。
画家刘亚平根据采风素材创作的《历史的天空》(油画·三联画),采用拼贴等综合材料,画面颇具象征意味,不同的时空、场景倒错或并置,传递出画家对长征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刘亚平说:“这次活动本身就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其出发点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卓绝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永恒的价值。”
长征之路,令画家们感慨万端,回味无穷;长征精神,激发着画家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创作了油画《足迹》的画家宋建社说:“这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也是艺术与历史的对话。作为画家,能有这段经历和体验,是一种幸事!”如果说,画家顾惠忠创作的色粉画《红军四渡赤水渡口——丙安苗寨》,不禁使人想起“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诗句,那么,画家胥厚峥的中国重彩画《共和国的摇篮——瑞金沙洲坝》不免让人顿生70年沧桑巨变的感叹,而画家汪家芳的山水长卷《巧渡金沙江》中红军战士的大智大勇,则又令人肃然起敬……
画家刘亚平畅谈创作《历史的天空》的经过。
画家杨宏富潜心绘制长卷《遵义会议》。 均本报记者 谢震霖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