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网长春9月3日电第二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吉林市推介项目千万美元以上的达100个,其中成功签约项目37项,签约总额达172.42亿元人民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城市,借助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吉林市会更好地融入东北产业分工和区域协作体系,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为此,本网记者刘克独家专访了吉林省省长助理、吉林市市长徐建一,请他来谈谈吉林市近几年的建设成果及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记者:徐市长,吉林市去年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开设工厂的城市,您来吉林市工作已经一年半了,您对“最宜设厂”的意义是怎么认识的?
徐市长:吉林市在《福布斯》杂志中国最宜开设工厂城市评比中荣登榜首,是名至实归。吉林市是中国特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开放城市和重点工业城市。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魅力城市、最佳商业城市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全市幅员面积27120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人,其中城区198万人。行政下辖4个城区、5个县(市)、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0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吉林市作为国内最宜设厂的城市,我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自然禀赋和投资环境优势:
吉林市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发展撑力强劲
这里被誉为世界生物圈天然保护区的“立体资源宝库”。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为170亿立方米,拥有白山、红石、丰满3个梯级水电站和2个大型热电厂,总装机容量达427万千瓦,是全国少有的水丰电足城市之一;已发现矿产资源171种,其中镍、钼、油母页岩等8种矿藏储量居全国前10位。森林面积165万顷,东北部山区素有“林海”之称;以“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为代表的经济动植物和土特产品种类全、产量高、质量好,已成为长白山天然绿色特色产品的主要产区和集散中心。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美丽的松花江形若太极蜿蜒穿城而过,形成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风光。“吉林雾凇”精妙绝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陨石为世界石陨石之王,引无数中外游人争睹天外来客的神秘风采。吉林文庙、哥特式天主教堂、北山古庙群等众多文物古迹,彰显出这座城市特有的神奇魅力。吉林市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从建国初期开始,众多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素质高、熟练操作能力强的工人、各类职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是吉林市振兴和发展的重要财富。
吉林市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后发实力凸显
作为中国“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经过持续投资兴建,逐步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成为中国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城市之一。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炭素、铁合金主要生产基地。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铁合金、炭素、化纤等大企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全市有工业企业3626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457户。已经形成石化、汽车、治金、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等支柱产业,医药、轻纺、建材、能源等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并蕴含着极大的合作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基础稳固,粮食年产量突破250万吨,其中专用优质粮食占总产量的80%,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畜牧业以及中草药材、食用菌等多种经营和特产业迈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外向化轨道,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是中国东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吉林市吸引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资本扩张筑就了先决条件。
吉林市发展载体优势突出,合作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吉林市提出了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也预示出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空间。为推动载体优势的有效发挥,目前全市上下正在集中力量建设江北、哈达湾、九站、江南四大工业集中区。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一方面加紧进行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联建共享,努力提高集中区项目承载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另一方面着力抓产业集群发展,在各个集中区围绕核心产业,快速推进重大产业链项目、深加工项目向集中区深入,有效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拓展出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巨大的发展潜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吉化两大公司上下游配套产品种类繁多,需求量大,利润回报率高;以一汽为依托的零部件板块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化纤下游纺织、制衣发展前景喜人。所有这些,为投资商进入吉林市投资合作、展志兴业,构筑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吉林市地理区位优势突出,物流配送发达
吉林市地处东北地理中心,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明清时期是东北的军事、经济重镇,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水平曾一度居于全国前列。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城市,借助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吉林市将更好地融入东北产业分工和区域协作体系,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吉林市不仅在东北居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交通运输便利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平。经过多年不懈的建设发展,境内公路、铁路、民航四通八达,可直达多个中心城市,其中公路、铁路密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吉林市已经成为东北运输方式齐全的五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同时拥有完备的海关、商检和陆路口岸,进出口业务运行方便快捷。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缘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东北正成为东北亚地缘经济活动的枢纽,吉林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腹心,借助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的东风,将逐步形成东北亚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资集散地,也必将由此得到越来越多投资商的更大关注。
吉林市城市功能优势突出,投资环境优良
市区道路中心成网、周围成环、四面放射、内外顺畅。覆盖全市、服务全国、联接世界、方便快捷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体系健全。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水、电、气、热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供保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健康发展。沿江修建的“百里清水绿带”,是东北著名的城市生态走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水源质量保持二类以上水体标准,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是中国北方最宜人居和投资创业的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以加快发展、造福百姓为第一要务,自觉强化执政能力,提高行政效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致力打造“平安吉林”,已经成为东北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理念已成为全民共识。对外合作密切,先后同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8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和商贸协作城市,美国通用、荷兰飞利浦、日本大发、意大利蒙特等一批跨国公司相继进驻我市,娃哈哈、建龙、伊利、苏宁环球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江城。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市重新梳理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土地使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规划审批、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顺达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降低外来投资成本,让每一位投资者在这里都能倍感人文关怀,尽享热诚服务,挥展创业才智。
记者:徐市长,吉林市提出了未来五年要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和工业强市的目标,您对今后工作有什么设想和打算?
徐市长:“十一五”时期是吉林市快速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为关键的时期,事关吉林市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十一五”时期有一个突破性、跨越式的发展。综合考虑面临的紧迫形势、竞争环境和发展要求,经过反复谋划,我们提出了“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发展为主题,着力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基本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任务;以优化结构为主线,着力加大项目拉动、开放带动和改革创新力度,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以福祉民生为根本,着力加大“民生民利”工程,切实加快和谐吉林的构建进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其中市区完成1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40亿元,其中市区1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00亿元,其中市区2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4:3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惠及百姓的发展成果,在总体摆布上,我们重点确定了七大支撑性发展举措:
坚持提升城镇化水平,营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集聚式发展、内涵式提升,形成以吉林市主城为极核点,次级中心城市、各类开发区、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整体联动、互促共进的城镇规模结构。有步骤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民住房砖瓦化,完成三分之一乡村的改造任务,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大力加快小城镇和次中心城市建设,县级城市逐步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快速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建成吉长城际高速铁路及换乘中心,新建改造公路6000公里,城市道路增至925公里,建立起顺畅快捷的综合交通系统;推进松花江梯级电站开发,水、火电总装机容量710万千瓦,改造城市棚户区30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供水管网120公里,全部达到区域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和居民用气天然气化,建立起保障有力的能源、供水、供热、供气系统。
坚持工业强市,构筑集群发展、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
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以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支柱产业为战略支撑、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增长源的产业基地。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统筹基础设施安排,运作实施重大项目,全力推进四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十一五”期间,江北集中区重点发展综合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基地;哈达湾集中区主要建设冶金、造纸产业基地和吉长经济带起步区;九站集中区着力壮大化纤纺织、生物科技和精细化工等三大产业;江南集中区做大做强轻微型车、商务车和高技术产业。
坚持科教和人才兴市,筑造创新力强、素质较高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框架
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健全技术、教育和人才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先导和人才支持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加快吉林软件园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强化关键技术及成熟配套技术攻关。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个,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提高到95%。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均衡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完成率97.5%,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实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万人占有专业技术人员438人。
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全面推动生态市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利用,生态系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更加清洁、舒适、安全。合理高效利用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水资源重复利用率6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30%。完善生态绿地系统,打造城市生态屏障,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6%。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气达到292天。力争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基本完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完备体制、创新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构筑起服务型政府的总体框架。整体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扩充民营企业总量,开创各种经济成分、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市场体系建设,大型商品集散市场发展到20个,市场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对繁荣经济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完善。金融、财税、投资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开放带动,形成外向度高、竞争力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围绕营造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强力推进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贡献率大幅提升,在国际分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扩大同图们江区域、东部发达省份和东北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吉长经济带建设迈出较大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外贸经营主体,构筑多元出口经营格局,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较大跃升,外贸进出口总额36.4亿美元。
坚持构建和谐吉林,争创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社会发展新局面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民利、关注公平正义、致力安定和谐,让人民群众共享越来越多的发展成果。坚持实施产业引导就业政策,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开发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规范个人收入秩序。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能力整体加强。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上升到90%。全面拓展社会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安全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普遍加强,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进一步增加;文化体育事业优势彰显,和谐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更为完备;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强化;居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跻身国家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未来五年是吉林市厚积薄发的五年。我们相信,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吉林市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奋发拼搏,吉林市一定会激流勇进,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记者:徐市长,您从国有企业调任吉林省省长助理和吉林市市长,从大企业的领导者,到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并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市长,您怎么看待这种角色的调整和转换?
徐市长:首先感谢对我的关心和对吉林市的关注。从企业到政府机关,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确有很大差异。到吉林市之前,我一直在企业工作和学习,可以说我是企业出身的干部。成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的市长,我深知这既是省委的关怀和重视,更寄托了吉林市450万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我深感重任在肩、责任重大。因此,到吉林市工作以来,我要求自己尽快适应这种角色的调整和转换,尽快了解和熟悉吉林市市情,尽快融入到吉林市各项事业发展当中。我坚持把多年养成的真诚坦率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带到工作中,时刻告诫自己要认真做事,加快工作节奏,踏踏实实地为吉林市发展多干些工作,多为这方水土和人民造福。我到吉林市工作已经一年半多了,始终谨记操守,律己宽人,履职尽责,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打牢发展基础,建设工业强市的思路,率领市政府一班人、带领全市人民,为老工业基地的加速振兴和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尽心竭力,并取得了积极成果,这是我最欣慰的。但同时也给自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我有信心更有决心,为吉林市正在进行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安世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