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6年,我国共引进俄罗斯图书1660余种,平均每年引进出版的俄罗斯作品200余种。
引进的俄罗斯出版物中,主要是文学类及传记类。其中,文学类占60%以上。
“中国不能光出版俄罗斯经典作品,还应关注俄罗斯当代作品。 ”
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在20世纪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随着2006~2007年“中俄文化年”的到来,中国出版界迎来了新的机遇。
上周,全球出版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北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作为主宾国,亮相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据了解,俄罗斯此次派出了100多家出版社携8000多册图书参展,从不同方面介绍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现状。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新闻中心此前也邀请数位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访华,俄方还推荐有关作家与中国出版社接洽和商讨在中国的出版事宜。
这一系列中俄出版交流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中国公众翻阅新书,认识今日俄罗斯。
事实上,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在20世纪曾经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后,中俄交流虽有一定发展,但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以前。
据来自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从1999年到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共引进俄罗斯图书1660余种,平均每年引进出版的俄罗斯作品200余种,其中文学类占60%以上,艺术、历史类图书分别占近10%。从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中国引进俄罗斯图书数量明显高于往年,仅今年上半年就引进228种,特别是数理科学和化学、语言文字、哲学等类图书有上升趋势。
在引进俄罗斯的文学图书中,近代长篇经典名著是我国各类出版社关注的焦点,如托尔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等文学巨匠的经典作品,多是一个作品多种版本,这些图书的引进比例占总体引进文学作品的大多数,而中国引进俄罗斯现代文学作品的总量却不是很高。
《俄罗斯文艺》总编辑吴泽霖表示,当今俄罗斯文化多元并存,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及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均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目前,俄罗斯文学最兴盛的体裁是长篇小说。”俄罗斯当代作家叶莲娜·伊万尼茨卡娅说,如苏霍夫、塔拉诺夫、索尔仁尼琴、库普林、马卡宁等人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创作的长篇小说多以展示历史转折时期的俄罗斯社会生活为主。
与中国一样,新编历史小说和奇幻小说在俄罗斯也备受推崇。它将现实主义的元素与幻想、怪诞、反乌托邦和新编历史相结合。这种叙事方式被称为“俄罗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此次参加书展的俄罗斯作家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将自己今年上半年推出的“俄罗斯魔幻现实主义”新作《2017》带到展会。
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新闻官伊萨耶夫所希望的那样:“中国不能光出版俄罗斯经典作品,还应关注俄罗斯当代作品”。让我们欣喜的是,近年来,中俄两国的出版机构已经开始重新建立新的合作。
自2002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评选并出版“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到目前已连续出版了《无望的逃离》、《黑炸药先生》、《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和《忠实您的舒里克》等四部俄罗斯当代作品。200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俄语布克奖小说丛书”,代表了当今俄罗斯小说创作的较高成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南京译林出版社在引介俄罗斯当代作品方面也表现不俗。
由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引进的俄罗斯时政类、人物传记类、文学类等作品在我国也很受欢迎。如戈尔巴乔夫的《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叶利钦的《午夜日记》、谢尔盖·卡拉穆尔扎的《论意识操纵》、政论家罗伊·梅德韦杰夫所著的《普京——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和《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及斯大林主义》、谢尔盖·赫鲁晓夫所著的《赫鲁晓夫回忆录》、科列斯尼科夫的《零距离普京:克里姆林宫特派记者眼中的总统》等作品,在我国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有专家表示,随着2006中国“俄罗斯年”的进一步深化以及2007俄罗斯“中国年”的来临,必将进一步拉动各类俄罗斯引进图书的市场需求,给中国出版界带来新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