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路上的坚实阶梯
李开复(北京CEO)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从王坚到许峰雄,从张宏江到张亚勤,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凌志军先生最善于从生活中采撷那些看似质朴、平凡,实则意味深长的小故事,稍加琢磨、润色,再饰以精妙、独到的阐发和论述,一篇篇引人入胜、光彩夺目的“成长日记”便跃然纸上了。在这本小书里,我们看到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父母、师长用劳动和心血为子女的成长之路默默付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像一部小说,更像一部奏鸣曲,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灵驿站。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它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鼓励孩子追寻爱好和理想,倡导合作、主动、创新等等。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凌志军先生希望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应该是中国教育体系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助和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切·格瓦拉画传》:用激情捍卫理想
张景旭(河南 报社编辑)
最早接触格瓦拉的传记是在大学期间,书从图书馆借出时已破旧不堪,其中的插图早被“孔乙己”们开了天窗。失去一睹英雄的机会,曾令我深为遗憾。近日,在书店发现这本画传时,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切·格瓦拉画传》是作家出版社“世纪洋人画传系列”的第一部,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格瓦拉的传奇一生。络腮胡子、贝雷帽、长长的雪茄、忧郁的眼神,人们很难将这些与革命者联系起来,但这就是现实中的格瓦拉,一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斗士。他天生喜爱冒险,对革命无比投入。与卡斯特罗不同,他有一种“对革命更彻底的依赖”。卡斯特罗注重现实,而格瓦拉回归了理想。他放弃了家庭、权力和地位,重新投入崇山茂林。从非洲到美洲,从平原到山地,他像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一样,愈挫愈奋,为信念而孤独坚守。
相比文字,图片给人的冲击力更为强烈。古巴革命成功后的格瓦拉,举止优雅、神情浪漫,嘴角时不时流露的微笑,使得他更像一个影星或大众情人。而投入丛林后的格瓦拉外表刚毅,嘴角雪茄依旧,但难掩内心的一丝落寞。前后对比,令人震撼。书中格瓦拉的遗照更令人过目不忘,躺在担架上的他安祥,原本闭着的眼睛也睁开了。他似乎在凝望着杀害他的凶手并宽恕了他们,也似乎在向世界宣称,为自己的理想而死,死而无憾。
“请不要忘记20世纪这个渺小的征人”,这是切·格瓦拉给父母的留言。“征人”已逝,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贵重遗产,但却给全世界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浪漫的激情。在人们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这些财富也会越发珍贵。
《左手的掌纹》:欣赏余光中的“左手”
姬和平(新疆 公司员工)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看法。《左手的掌纹》是余老的“左手”为读者奉献的一道精神大餐。书中选其作品50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作品;有纯粹的抒情文,也有夹叙夹议的杂文。
认识余光中,是从他的一首小诗《乡愁》开始的。小时候读《乡愁》,并不理解其义,直到后来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工作,才发现原来家乡可以这么遥远。在当代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并不多见,连散文巨擘梁实秋先生对此都十分推崇,称之为“一时无两”。
《左手的掌纹》收集了作者写作的各种文章,或海外见闻,或读书杂感,或域外游记;有写人情世故的,也有抒思乡之情的;叙事抒情议论自成一家,热情奔放,叙事精当,思路开阔,人情练达,知识渊博,整体勾勒出这位活跃在当代世界华文之林中的文学巨擘,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艺术才华。
余光中是戴着诗人的桂冠步入文坛的,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散文。余光中自己说:“我写散文,比写诗几乎晚了十年。当初动笔,不过当作‘诗余’,原来无心插柳,后来竟自成阴,似乎赢得更多读者。”余先生曾经戏称诗歌是他的右手,散文是他的左手。对他的右手,我们都已熟悉,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他的左手,看看他左手的掌纹。
(本栏目欢迎读者来稿推荐,来稿请寄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并注明“青春读物推荐”字样。E-mail:xiaoyx2004@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