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导读
王渝是一名普通的气象站观测员。21年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打交道。
风调雨顺的年月,很少有人会在意他的职业,也很少有人关心天气方面的知识。但今年不一样,百年一遇的干旱使得天气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王渝的工作既专业又枯燥。为了数据准确,他每小时都要到室外的观测场巡查。三年来,他坚守远离主城的气象站,还差点被雷击。
昨日7时,王渝值班,他从家里出发,爬上山到达气象站时已是7时40分。发白的阳光穿透灰蒙蒙的天空,闷热得让人烦躁。
王渝值班的气象站,是渝北区双凤桥溜马山气象站。该站位于渝北北部城郊,海拨400多米,站在气象站前,可以鸟瞰渝北城区全景。
离交接班还有20分钟,满头大汗的王渝往电脑前一坐,鼠标一点,一幅卫星云系图出现在屏幕上。“赵老师,有云层,两天内可能要下雨了。”“就是啊,早该下雨了。云层不多,不知这雨下不下得来哟。”头天的值班员赵珂秀一边埋头记录数据,一边回答王渝。
监视老天爷
为数据准确,风雨不能停王渝在检测湿度计
“气温29度,湿度59%,风向46,风速3.7米/秒……”8时,正式与赵珂秀交班,王渝认真核对完记录册上的数据后,起身来到值班室外的观测场。
观测场320平方米,平整,四周被铁栏杆围住,地面上的花草已被晒得奄奄一息。观测场内等距离分布着风向风速器、干湿球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地温表、蒸发器、雨量器、日照计。
风向风速器十多米高,尽管没有风,但几个转杯仍不停转动着。干湿球温度计和最高最低温度计在保护箱里,地温表埋在泥土的表层。
40岁的王渝,19岁从贵州气象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渝北气象局。和他交谈,他满口都是气象术语。看来,21年的“实践”已让他“积习难改”了。
在观测场巡查未发现异常,王渝返回值班室,查看电脑上自动系统反应的湿度、温度等各项指标。
“我的工作就是监视老天爷,和风雨雷电打了21年交道。”王渝说,他值班的气象站原来在局里,2003年迁到溜马山。他、赵珂秀、张天正负责观测值班,每一班24小时,三人轮流转。
为确保数据准确,王渝每小时必须到观测场巡查一次,“到了该巡查的时间,别说是大风大雨,就是下刀也得去。”
巡查主要是检查仪器运转是否正常,仪器所显示的数据是否与传输到自动系统的数据一致。“前段时间我的皮肤都晒破了。”王渝伸出手臂,“不用说你都知道我的皮肤为什么这么黑。”
测量项目多
微波炉烤土,测量含水率王渝在观察地表温度
说话之间,值班室的电话响起。王渝边接电话边用笔在纸上记下“10.3、12.8、14.6、17.3”等数据。原来,是牛皇庙哨点向王渝报土壤水分。搁下电话,王渝拿出一本记录册将数据记上,然后一一录入微机。
渝北区有溜马山、龙兴、统景、古路和牛皇庙5个土壤水分观测哨点,还有石船、龙兴、统景、洛碛、溜马山雨量观测哨点。土壤哨点每逢3号和8号都得向气象站报告数据。
王渝记录完四个土壤哨点的数据后,立即拿着取水器到值班室外固定的地里取土测量水分。他把取出的土壤装进铝罐,分别倒进标有编号的酒杯,一一称重;随后放进微波炉中烤,一次要烤八九分钟,共烤两至三次;最后取出称重,将土壤烤前的重量减去烤后的重量,就得出水分的重量,再以水分重量除以土壤重量,就是含水率。
经测量,昨日溜马山的土壤第一层含水量为3.5克,第二层为4.7克。“这样的土壤含水量太少,只有正常情况的几分之一,你说啷个不发生旱灾嘛。”王渝一边抱怨,一边翻出半年前的土壤含水量。
王渝称,雨量越充沛,土壤水量就越多。土壤每一层的含水率不一样,土壤越深,水分越多,含水率就越高。
测量的项目还很多,“酸雨、大气压、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间等。酸雨还要测PH值,蒸发量每天得换一次水……看似简单,但程序很多。”王渝说,每天下午2时和晚上8时,分别要将各项指标做成报表,加上人工参测的天气现象,加密传给市气象局,以便市里全面掌握辖区天气情况。
三年吃剩饭
坚守气象站,生活将就过
“今天的最高气温又是40℃以上。”12时,王渝巡查回来,看到早上29℃的气温,已一路攀升到37℃。
进进出出几趟,差不多该吃午饭了。王渝从值班室的冰箱里取出一个塑料袋,端出两个盖着的大碗。一个碗里装着的是剩饭,里面有炒豇豆、莴笋炒肉和番茄炒蛋,另一碗装的是面汤。他把剩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了一会,就把一顿午餐解决了。
“我吃剩饭有三年了。”王渝说,剩饭和面汤是早上上班时从家里带来的,面汤留着,等到晚上放进微波炉烧开,放入干面条煮熟后就当晚饭,明天8点下班后,回家才吃早饭,补瞌睡。“气象站处于荒郊野外,只能这样将就过。”
“张老师吃饭还要简单些。”王渝打开冰箱,只见里面塞满了干面条和馒头。“张老师50多岁了,轮到他值班,每顿就是两个馒头加一杯开水。”
差点丢了命
一个大炸雷,击飞电话筒
“如今,气象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这段时间的干旱就是很好的例子。”王渝说,气象站一般都设在山上或位置较高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地处风口,且容易发生雷击,尽管有避雷设施——连地板下都铺了橡胶等绝缘材料,但还是防不胜防。他指着值班室的电源开关称,每当遇到雷雨天气,不是电灯被雷击坏,就是电线被雷击烧短路,电源开关经常烧得“吱吱”响,胆子小的可能被吓晕。“我早已习惯了。”
王渝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人工观测天气,比如观察云层、能见度,确定雷声走向等天气现象。尤其是打雷时跑出去观察,确定第一声雷与第二声雷的走向是最危险的。除此之外,报告情况也危险。
“去年的一次雷击差点要了我的命。”王渝回忆,那天晚上雷雨交加,雨量很大。为及时通知防汛抗旱办公室,他拿起电话就报告,没想到一个响雷,将他手中的话筒击飞,话机被击成几块,“我当时愣在那里,好半天才回过神来,额头直冒冷汗。”
从那以后,为确保通信畅通,除原有的有线电话外,局里特增设了两部座机,一部为光纤电话,一部为无线电话。
磨炼了性子
每天坐得住,平静过生活
王渝喜欢自己的职业。他说,不少人都不太理解他们这一行,“不知道的还说干我们这行一天没事做,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特别是在设备更新之前,每天的数据得靠人工一个个抄写,然后再一个个计算、核对,成堆的统计数据和报表,一天下来,人常常被搞得头昏眼花。三年前,他们的设备更新了,工作量才减轻了许多。
自从进了气象局,王渝就没有换过工作。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他和同事们从来没有节假日。用该局李副局长的话说,每年单位吃团年饭人都到不齐。
不过,王渝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说,气象观测员的工作能磨炼一个人的性子。以前,他是一个急性子,由于长期值班,他不仅坐得住了,还能平静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晚报记者 向军 见习记者 富治平 文/图
来源: 华龙网 2006-09-04 0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