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曾陷入经济窘境: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四个全省贫弱县,是当时情形的写照。戴着“粮食大市”、“农业大市”的桂冠,却过着财政穷、收入低的日子。
“农业大,是劣势也是优势”。绥化新一任领导班子审视市情,寻找突破,以玉米、亚麻、肉牛、水稻和大豆等资源为核心,从农业起跳,农业和工业统筹发展,依托农业办工业,围绕资源上项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走出一条打造贫弱县支柱产业,从农业起跳发展工业的路子。今年1至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59.4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利税9.5亿元,同比增长24.5%。
食品工业异军突起。“玉米王”、“乳老大”领跑全省,在全市财政收入构成中,食品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一。
龙头企业进驻缝合了农业和工业
绥化发展从哪里下手?绥化新一任领导班子决定从“围绕资源推产业,围绕产业抓龙头,围绕龙头抓基地”三个方面入手。
市级领导亲自挂帅督战。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各县市区,都拿出一套产业项目开发计划,召开现场会,用典型引路,互相交流,竞相发展。一些会议更像专门的产业化督战会,考核干部时也以发展评优劣、定奖惩。
抓产业化,从何切入?靠绥化自身的财力显然不行;只能借助外力。“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没有项目经济,就没有立市企业,没有龙头企业的领航,就没有市场的通行证。”市委书记胡世英这样认为。三四年过去,在绥化长出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的“铁杆庄稼”。继香港华润之后,内蒙古伊利、山东诸城兴贸、江苏南京雨润、浙江温州环宇、广东天农以及哈尔滨三精、农垦北大荒等数十个国内知名企业集团纷纷落户绥化后,贝因美、北大荒、友嘉、山河、昭阳等40多户企业又接踵而至,绥化首次有了利税超亿元的企业。
龙头企业的进驻,缝合了农业和工业,使绥化一些原本没有像样工业的县、市,开始洋溢着浓厚的工业气息。
十大产业链强壮县域经济筋骨
一个龙头企业来了,成为一个产业的核心,带动起一个产业链。
绥化和玉米有不解之缘,玉米产业如今是绥化的“黄金产业”。青冈县倾情打造玉米工业城,去年,仅玉米加工产值就实现8.3亿元,拉动青冈县域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青冈县委书记徐承运说:“弱县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拥有产业基础,既符合产业政策又具备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群体。”
和青冈一样,十个县、市、区都建起了立足资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去年伊利30万吨液态奶项目在肇东“梅开二度”;肇东做大做强乳业,为牧业发展装上“助推器”。兰西的亚麻,庆安、北林的水稻,绥棱的马铃薯,海伦的大豆,望奎的猪肉,安达的奶牛,明水的制药……如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绥化工业经济总量的49.7%。
4月12日,嵩天集团投资3个亿的30万吨马铃薯农业产业化项目在绥棱落户,将拉动绥棱及周边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可为农民增收3200万元。小小的万寿菊产业,拉动基地面积8.7万亩。葵花年总加工量10万吨左右。海伦一个甜菇加工项目,带动种植面积5万亩。海伦糖厂、望奎糖厂这两个老大难企业,通过嫁接引联,重新启动,农民重又开始种植甜菜。
新崛起带状、块状的特色产业带,使贫弱县有了产业支柱,各县财政实力增强,城镇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百姓有了强县富民的盼头。
寒地黑土品牌挂起联合舰队远航风帆
绥化抢抓机遇,及时推出了涵盖物产原生态特性的寒地黑土品牌。这一品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连接起政府———企业———农户,串起销售店———物流———产品———基地的链条,使绥化特色物产组成联合舰队,扬帆进入市场。
开发绿色肥、保护黑土地的沃必达集团的许柏成;因开办绿之源酒店让绥化的原汁原味的香浓豆浆、农家菜声名远扬的王俊峰;把绥化大米包装成精美礼品成为保健品的参美集团的宋亚东,每年种植50亩水稻的北林区全发村的水稻种植大户梁永林、肇东市洪河乡七井村农民吴长友,都汇聚在寒地黑土麾下,津津有味地经营着。
2003年深秋,北林区全发村的水稻种植大户梁永林还望着窗外堆得小山似的150万斤大大的米垛直发呆。当时,最好的米才卖到1.42元一公斤。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成立后,统一了收购与销售价格,以统一的品牌直供市场,农民手里的东西得以卖出高价。现在梁永林种一年的地,其收入与2003年以前相比,翻了一番,种一年的地相当于过去种两年地的收入。
近三年来,绥化的农民收入以7%的速度增长,去年人均收入3404元,其中3.2%是来自于寒地黑土。
绥化市委副书记、中国寒地黑土协会会长张文明说:“寒地黑土就是要让农民攥成拳头,形成具有强大攻击能力的联合舰队,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产业化驶入良性循环圈
产业化使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绥化农民搭乘龙头企业大船,走向市场。
今年,肇东市增收村养猪大户武俊仁不再担心自家的猪卖不上价了,就在前几天,武俊仁与麦克威公司签订了生猪收购合同,到7月10日,他家21头生猪将被这家公司收购,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头猪可多卖120元钱。
农业产业化不仅带来了直接效益,观念的变化、信息技术等间接的效益、无形的效益更为可观。
目前绥化市被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围绕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种养生产的农户率先致富。比全省制定的无公害目标提前了二年,比全国提前了四年。
产业化还带动了绥化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105.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5.27%,参与土地流转农户6.3万户,占农户总数7.1%。近两年,绥化通过加大投资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第一车间”的运行质量,围绕10大农牧资源建强、做优基地。今年全市优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0%,A级绿色食品原料面积975万亩,增加60万亩。全市投入2.4亿元建设奶源基地,奶牛存栏29.2万头,鲜奶产量34.6万吨。
大龙头带小龙头,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由初加工产品向延伸产品、前沿产品和终端产品迈进,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安达市围绕肉牛屠宰,把剩下来的牛血、牛脏器搞生物制药,实现了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升值。青冈围绕玉米上企业,将玉米“粒、芯、秆、皮”吃干榨净。
放大产业优势,为绥化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和经济基础。日前,全省确定了1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县,绥化占了五个。市委书记胡世英说:“这既是对绥化农业大市和农业强市的一个认可,也是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市长于莎燕告诉记者:“绥化要利用农业资源,互为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加强组织体系创新,扶优、扶大、扶强,打造前沿和终端产品,提高组织化程度,全民创业,进一步打造产业群体优势、园区优势。”
破解“三农”问题金钥匙
井洋
靠产业化引擎,绥化经济渐入佳境。去年,全市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走出一条依托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企业、地方财政三赢,从农业起跳发展工业的路子。
绥化素有“粮食大市”、“农业大市”的美誉,然而,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曾是绥化的劣势。贡献很大收益小、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等问题,始终是困扰“三农”工作的顽疾。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变资源为财源,绥化市抓住了农业产业化这把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省委做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和提档升级。
抓住农业产业化龙头,就要以项目建设为牵动,着力培养大型强势企业。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动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通过以资源换资本的途径,勇于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积极培育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高起点、大规模,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等特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联合舰队”。
抓住农业产业化龙头,就是要突出品牌培育,扩大市场的影响力,通过品牌整合,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提升品牌价值。让农民转变“种地打粮、养畜卖钱”的粗放型经营观念,攥成拳头,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抓住农业产业化龙头,还要强化科技投入,引进优良品种和世界领先技术,加大标准化生产,提高“第一车间”的运行质量。做大做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拥有产业基础,既符合产业政策、又具备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群体。用科技支撑,实现大龙头带小龙头,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由初加工产品向延伸产品、前沿产品和终端产品迈进,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舞动产业化的龙头,真正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根本上破解困扰“三农”问题,这是绥化经验带来的启示。(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