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台湾政局“九月枫”悬疑
文/孙升亮
在泛蓝推动罢免案之时,泛绿方面以“六月雪”讥笑其不能持久,岛内不少媒体也认为“罢免案表决之日,即是陈水扁脱困之时”。当时,“名嘴”陈文茜即相对应地提出“九月枫”的说法,预言9月份才会是陈水扁处境最艰难、台湾政局变数最大的关键点。 近来岛内“倒扁”声势再起,陈水扁困境加深,似乎印证了陈文茜的判断。然而,以台湾的政治气候推论,9月的秋风真的能让枫叶变色吗?
“倒扁”运动的升级
近来,在陈水扁家族弊案仍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发起的“百万人民反贪腐”行动蓄势待发,成为岛内各界的关注焦点,对未来政局发展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冲击。
施明德突然决定出手“倒扁”并迅速形成巨大声势,多少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在此以前,当部分泛绿学者发表公开声明要求陈水扁辞职下台时,施明德选择沉默以对。李登辉及台联党明里暗里的“打扁”动作不断,甚至释放出“扁下吕上三条件”的信息:一是给予陈水扁特赦,二是吕秀莲宣示不角逐下届“总统”,三是由王金平“组阁”。这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并给人一种扭转台湾政局走向的“杠杆”即将在此出现的感觉。
但施明德“每人一百元倒扁”的创意却收到奇效,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就筹集到上亿元新台币的“承诺金”、汇聚了百万民众的意愿。这背后所反映的是民众对陈水扁的不满与不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施明德不过提供了一个爆发点而已。
跟泛蓝的罢免案相比,施明德来自于陈水扁的同一营垒,民进党难以用“蓝绿对决”来转移焦点。与泛绿学者单纯进行“道德劝说”不同,施明德不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发动群众、付诸行动,准备以静坐示威等手段直接施加压力。
一时之间,“你汇钱了没有”成了台湾流行的“问候语”。一大批曾投票给陈水扁或与绿营有深厚渊源的人纷纷加入。律师界、文艺界出现了连署及群体性的呼应之声。陈水扁上台后的首任“教育部长”曾志朗、刚刚从台“驻欧盟代表”位置上退下来的程建人都公开表示支持。
民进党用“泼粪式”的手段对施明德进行“抹黄、抹黑、抹红”,甚至还策动施明德前妻拿出施年轻时在狱中写下的“悔过书”,意图对施明德进行“人格谋杀”,削弱其“倒扁”的“正当性”。但是,事与愿违,这反而激起更多民众对民进党、陈水扁的反感,也激发了施明德的斗志。
从泛蓝的罢免案、泛绿学者的公开声明、李登辉与台联党的一系列言行,到施明德的大动作,虽然并不连贯,也非层层递进关系,但无可否认的是,“倒扁”运动正不断升级,在9月份将达到新的高潮。
“秋决”带来的变数
施明德将从9月9日正式开始静坐活动,准备动员数十万民众加入。一股强烈的风暴正在生成,台湾政局呈现山雨欲来的微妙气氛。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这会给台湾政坛带来多大的冲击则殊难预料。
陈水扁可谓“闻风而动”。为了避开这股风头,他故伎重施,又玩起了出访的把戏。这一次,他选择了去南太平洋,并借机极力争取乘所谓的“空军一号”过境美国关岛,大做“美国相挺”的文章。只不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结果只能是自讨没趣、自取其辱。而施明德将原拟定的启动时间推迟到陈水扁返台之后,也让陈水扁的“逃避计划”完全落空。
施明德“倒扁”活动开始之日,即是岛内政治势力新一轮角力发动之时。面对激愤的民众,陈水扁将何以自处?施明德的静坐活动能发挥多大的动员能量?“刺杀施明德”的传言会不会变为现实?“倒扁”群众与陈水扁支持者之间有没有可能发生冲突与对抗?一旦陈水扁拒不下台,群众运动会不会向持续抗争方向发展?施明德有没有可能被逼得“以命相搏”?台当局又会用何种手段对付“倒扁”民众?其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不管陈水扁下不下台,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民进党也会为“保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具有中国国民党主席与台北市长双重身份的马英九,再一次因陈水扁的贪腐与“赖庄”而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受到外界“到底是当陈水扁的‘九门提督’还是做‘反对党领袖’”的拷问。接受处理“3.19事件”后泛蓝抗争活动及罢免案的教训,马英九似乎已决定走一条相对安全的路:坚持依法处理群众活动,如果能保持和平理性则允许24小时静坐,同时不让国民党卷入其中。
泛蓝不参与施明德的这场活动,并不意味着它在其他方面也毫无作为。9月“立法院”新会期开始,除了在推动相关法案上的竞争外,国民党在“倒阁案”上的动向值得关注。从现在的形势看,推动“倒阁案”、拉苏贞昌下马,也许让陈水扁多了上下其手的空间,一旦他乘机拉王金平“组阁”,反而对国民党不利。但是,“施明德因素”如能引发连锁效应,改变政治气氛,会大大增加泛蓝出手的诱因。
施明德的行动同样可能牵动泛绿内部,尤其是李登辉与台联党的某种变化。对于李登辉来说,其最高战略就是整垮民进党、接收民进党的资源,拉出部分国民党“本土派”,推动政党重组,构建以台联党为核心的所谓“新绿势力”。一旦出现对其有利的形势,被称为“政治精算师”的李登辉必然如秃鹰般地下嘴,既快且狠。
表面看来,迫于施明德“倒扁”行动的压力,陈水扁暂时收起对苏贞昌的不满,苏贞昌也借机“表忠心”,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苏贞昌的结构性困境并未改变:与陈水扁绑在一起,自己的民望只会继续下坠,时间越久就越难挣脱;与陈水扁切割,走“苏修路线”,很容易被陈水扁当成“祭品”送给李登辉及力保自己的基本教义派。
“临界点”将会在何时出现?
陈水扁之所以能硬挺住不下台,台湾政局至今没有发生剧变,主要是因为形势发展还没有越过两个“临界点”所至。
其一,民众对陈水扁的不满并没有升高到愿意接受政局剧烈动荡、自身生活受重大影响的程度。民调表明将近70%的民众希望陈水扁能辞职下台。显然,对于三分之二以上的台湾民众来说,他们已经不把陈水扁当成领导人。但是,如果陈水扁坚决不下台,并绑架民进党顽抗到底,而且也根本不在乎台湾社会为此付出多大代价,这批民众中的一部分人就会选择再忍耐一年多。
在施明德“倒扁”过程中,岛内学界和文化菁英李家同、龙应台均公开提出异议。他们的核心观点是认为陈水扁当然应该下台,但是如果为把他逼下台就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即便成功,也会毁坏“比陈水扁下台更重要的价值”,结果得不偿失。他们的看法当然存在着很多盲点,但在当下的台湾社会,这样的声音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占主体、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台湾社会在近年来的政治纷乱中大体还保持相对稳定。尽管近年来,这种稳定不断受到政治力的干扰与冲击,但它仍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这让形形色色的“安定牌”都有了一定市场。台湾政治体制的转换与发展已进入今天的阶段,虽然民进党执政乏善可陈,但无可否认的是,当今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反抗体制”的“野百合”时期有了很大区别。与“万年国代”相比,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一个有“本土政权”当护身符、再过一年多就将自动下台的领导人,其容忍度似乎要高得多。
其二是民进党为“保扁”而付出的成本还没有大过“弃扁”的代价。如果台湾社会要避免因“倒扁”而造成的巨大震荡,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泛绿出面“清理门户”、逼陈水扁下台。虽然泛绿内部一直有两种声音,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其主流意见仍然认为留陈水扁在台上固然有害,但若是逼他下台,让吕秀莲继任,不仅民进党内部权力结构坍塌,而且“本土政权”更会崩盘,2008年继续执政将毫无希望,因而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陈水扁的弊案层出不穷,且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继续累积一般民众的怨恨,另一方面让民进党受到更大的拖累,也看清楚“只要陈水扁在台上一天,民进党就没有‘停损点’可言”的前景。显然,这在上面所说的两条线索上都往更靠近“临界点”的方向进逼。
施明德未来的行动可能会陷入一种两难处境:绝对遵守“和平、非暴力”的原则,虽然会受到民意与舆论的高度支持,但陈水扁只要装作看不见就可以继续赖下去;如果演变成绝食、抗争甚至冲突,当然能给陈水扁造成很大压力,但同时也会让相当一部分人因担心发生“暴力”而退出,减弱支持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变成马英九的两难,会减弱“倒扁”的动能。
对于施明德来说,他所主导的静坐活动,若不能得到司法部门更为坚决的查办行动的支撑、受到媒体对陈水扁弊案更深揭露的烘托、展现出感动人心的力量,大概也很难推动台湾社会跨越那两个“临界点”。
未来的台湾政局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但在陈水扁会不会下台的问题上,两个“临界点”何时出现将是重要的观察指标。□(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