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之隐使她们隐姓埋名,只有至亲好友才知道她们辉煌的过去核心提示
中国有句古话:“人离乡贱”,如今不少华人放弃了国内不错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远赴重洋到海外从社会最底层开始谋生。在美国,就有这么一批中国的大学教授放下身架,当起了保姆。 她们在美十分低调,难言之隐使她们成为隐姓埋名的一族,只有至亲好友才知道她们在国内辉煌的过去。记者几经辗转,终于走进了几位“教授保姆”的生活。黎华与她的3个美国东家
出国前,黎华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上世纪90年代初,50多岁的黎华移民来美。出国前,黎华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出色的教学水平和优秀的科研成绩使她小有名气。然而来到美国后,她的学识派不上用场,英文口语又不好,年纪也大了,一直都找不到工作。一天,职业介绍所告诉她,一对华裔老夫妇家里需要一个保姆。一听说是去当保姆,黎华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但她转念一想,在美国总要赚钱过日子。她一咬牙,就接了这份工作。
黎华的第一个东家是一个来自台湾的70多岁的退役中将,女主人很挑剔。由于黎华的当务之急是学好英文,她决定换个东家。
新东家的主人是住在曼哈顿富人区的一个白人律师,由于感觉主人对她很有距离。几个月后,黎华又换了一家。
第三个东家是离曼哈顿30多公里的白人家庭。她“每天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干,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晚上倒头便睡,更别说学英文了”。一次周末,东家要在家里请20多位客人开派对,让黎华一个人准备膳食,她根本不可能干完,就炒了东家的鱿鱼。余筠照顾3个小孩3条狗
余筠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北京一家研究所做研究员
采访中,记者发现当保姆的中国教授有三种类型,一是过渡型,像黎华一样,当保姆是找到新工作前的过渡;二是临时型,利用来美的一年半载当保姆,挣点美元带回国;三是持久型,长期当保姆,直到退休。
余筠就属于临时型。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北京一家研究所做研究员。年近45岁的她获得签证来美探亲,期限一年。她从报纸上看到一个白人家庭要招聘会英文的华人保姆的广告,余筠动心了。
她的东家住在纽约长岛海边的一栋别墅里,雇有三个保姆,余筠负责三个上学的小孩的接送和孩子课后的看管,另外还要照顾三条狗,其他时间打扫三层楼的卫生,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一年后,余筠怀揣着辛苦打工挣到的1.5万美元返回了北京。安娜当保姆都是为了孩子
安娜是陈薇的英文名,她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安娜是陈薇的英文名,她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安娜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为了一对子女能来美上学,安娜留了下来。由于一直没办好工作许可,安娜干保姆一干就是10年。
安娜承认,当保姆后,自己很长时间都有心理障碍,对谁都不透露自己是北大的教授,怕给北大和家人丢脸。但时间一长,她也想开了,为了能在美国生存,更为了一双子女能来美读书,她豁出去了。
与别的保姆相比,安娜是幸运的,她碰上了一个好东家。
安娜的收入成了家庭最大的经济支柱,她供儿女们读大学。直到孩子们来美读硕士时,才知道自己的教授母亲为了他们竟含辛茹苦当了10年保姆。“他们抱着我痛哭,发誓一定尽快完成学业,让我过上好日子。”
安娜说,现在,像她这样在美长期当保姆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为数不少。据她所知,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及全国其他地方,其中有教授、学者、医生、音乐家、舞蹈家……对于他们来说,不为人所知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据《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