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3时42分,欧洲航天局首个月球探测器执行终极任务,以“温柔一击”结束近3年旅程
欧洲航天局3日宣布,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22秒(北京时间3日13时42分22秒),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 “智能1号”于2003年9月升空,造价约1.1亿欧元(约合1.4亿美元)。撞击月球本身也是“智能1号”的探测任务之一。科学家希望探测器“撞月”时激起的尘埃等能有助于研究月球的地质构成。“智能1号”
英文名叫“SMART-1”。探测器全部由低成本、小型化的尖端技术部件构成。
造价
约1.1亿欧元(约合1.4亿美元)。
体貌
重仅367公斤,体积约1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洗衣机大小。两个太阳能电池板伸展开后长约14米。
装备
装备了高清晰度微型摄像机、红外线及X射线分光计等最新探测设备,这些设备从月球轨道拍摄并传回了月球表面的2万多张图像,清晰程度前所未有。仅比预计晚1分钟拍到明亮闪光
经过2000多圈绕月飞行,“智能1号”探测器出色完成了探月使命,它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与月球表面几乎平行的1度角撞向月球上被称为“完美之湖”的火山岩坑,撞击后探测器“蹦跳”多次,最终停下来,就像“石块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在紧急提升“智能1号”轨道后,“智能1号”于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撞击月球,这比预计时间仅晚1分钟。
欧洲航天局提供的电视画面显示,当撞击成功的消息得到确认时,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控制中心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欧航局探测器项目负责人卡米诺说,“智能1号”按计划击中了月球的“完美之湖”区域,“我们着陆了”。欧航局宣布,位于美国夏威夷的一个观测站已拍摄到“智能1号”撞击月球后发出的“明亮闪光”。
分析月球起源 利用月球矿物
“智能1号”主要目的是在月球表面“撞”出更多物质,科学家将进一步了解这些“尘埃”成分,分析月球起源。科学家推测,月球形成与陨石与地球发生剧烈碰撞有关,当时的碰撞将大量岩石、陨石块抛向空中,其中的一部分聚集到一起,经过数亿年的演进,最终形成月球。专家希望有朝一日能合理利用月球矿物,在月球建立科研和航天基地。
“撞月”不会“脏月伤月”
探测器撞击月球时的速度比宇宙中普通流星的速度都慢得多,“最温柔的一击”不会对月球造成损伤。另外,探测器上的化学元素在月球上都是自然存在的,比如铝、铁等。如此看来,探测器更像是一颗“人造彗星”。
两大技术突破让欧航局兴奋
“智能1号”在近3年的使命中实现两大技术突破让欧航局兴奋不已。首先,“智能1号”在飞行过程中成功实现空间激光通信联络。这种技术以往只用于卫星与地球的联络,在太空探测器与地球间的联络中则是首次使用。其次,欧航局为探测器装备的太阳能离子发动机测试获成功。测试太阳能离子发动机,其实是“智能1号”探月之旅最主要的任务。太阳能离子发动机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能电离惰性气体原子,喷射出高速氙离子流,为探测器提供主要动力。这些探测器葬身月球
以下为此前“香消玉殒”于月球上的人类探测器:1959年,苏联“月球2号”着陆时坠毁。1962年,美国“漫游者4号”坠毁在月球始终背对地球的那半面上。1964年至1965年,美“漫游者”4个探测器撞击月球。1965年,苏联3个探测器在发生故障后撞上月球。1966年至1967年,美国5个测绘用探测器在月球坠毁。1969年至1971年,苏联“月球15号”和“月球18号”在月球坠毁。1993年,日本“飞天”月球探测器撞击月球。1999年,美国“月球勘探者”曾撞击月球找水。空间探测器最终归宿
空间探测器在为人类探索天体和未知宇宙空间方面作出无数贡献。在这些探测器潜力耗尽后,科学家为其安排了大约5种归宿。
1.“浪迹天涯”1972年升空的美国“先驱者”率先穿越小行星带,到达木星附近。2003年这个人造天体中断与地球联系,开始“漂泊”。
2.“粉身碎骨” 20世纪60年代初发射的几个美国“漫游者”系列探测器都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一生。
3.“无限期驻守” 2004年1月先后登上火星的美国“勇气”和“机遇”号火星车待能量耗尽后,将永驻火星度余生。
4.“荣归故里” 1970年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首次实现在月球上着陆并返回地球。
5.“水深火热”2003年9月俄“进步M1-10”货运飞船作为探测卫星拍摄地球上受灾地区。1个月后,它坠入稠密大气,化为灰烬。月球濒临“死亡”仍有用
从100多年前法国小说家凡尔纳发表科幻名作《从地球到月球》开始,人类就一直在构想如何实现对月球的实地探测。然而被人类赋予了许多情思的月球,实际上已濒临“死亡”。尽管如此,近半个世纪以来月球仍不断听到来自地球的探测器的“叩门声”,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德国和英国科学家曾测得,月球产生于距今45.27亿年前,只比太阳系产生时间晚大约3000万至5000万年。月球主要内部能量已于31亿年以前释放殆尽。然而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一是月球上可接收到丰富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丰富,尤其是富含核聚变燃料氦-3。
每年到达月球范围内的太阳光辐射能量大约为12万亿千瓦。假设使用目前光电转化率为20%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则每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板每小时可发电2.7千瓦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在月球表面无限制地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得丰富太阳能。据估计,月球土壤里含有大约100万吨至500万吨氦-3,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如果把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燃料,它将是人类社会长期廉价的燃料资源。望人类的探月之路
欧洲“智能1号”探测器按计划将于3日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自己为期约3年的使命。这将是人类月球探测史上写下的新篇章。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把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之后,人类便开始闯入太空并着手探测月球。美国和前苏联曾展开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个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美国于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别发射了两个探测器。看中国的探月计划
由于月球的物理和地理环境特殊,开发潜力可观,因此未来的探月活动将会呈现出后浪推前浪的趋势。目前,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有关专家认为,“智能1号”向月球发起的“温柔一击”,堪称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前奏。
据介绍,2007年我国将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器,测绘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探测10余种有用元素在整个月球的分布;日本也计划在2007年发射绕月探测器;携有欧美仪器的印度月球探测器也有望在2008年升空;美国要在2009年设法两次撞击月球南极以找水,并计划在2018年前让宇航员重返月球……探索月球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升温。(综合新华社等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