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离死比离生更近……”、“走路与呼吸对伊拉克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幸事。走路,可能会被汽车炸弹所炸,被美军子弹所杀,或被犯罪分子绑架。呼吸,却没有可呼吸的新鲜空气,巴格达充斥着死亡与火药的气息。”
这段绝望的文字出自伊拉克《时间》报英文网站8月份的一篇文章。 浏览《时间》报的其他报道,可以看到今日伊拉克的种种坏现象与怪现象:在巴格达、摩苏尔等城市,暴力袭击接连不断,各路人马动辄交火;由于暴力蔓延和族群仇杀,数十万伊拉克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伊战以来有300多名大学教授和700多名医务人员被杀,4000多名教授和1000多名医生逃离祖国;由于油田遭袭和腐败盛行,石油储备本来丰富的伊拉克不得不从邻国大量进口石油;全国一半人口失业,一些暴富的伊拉克官员却开始将资产转移国外;巴格达一天只有4个小时的电力供应,美国人的“绿区”却夜夜亮如“圣诞树”。
如此种种,是令人窒息的伊拉克,是令人痛楚的伊拉克。然而,在美国总统布什的演讲中,全然不见这样的伊拉克,伊拉克只是美国“反恐战争的中心点”。8月31日,面对退伍军人,布什宣称美国正在进行的“反恐战争”是“21世纪的意识形态决战”,“恐怖分子是法西斯主义者、纳粹”,而阻止恐怖分子统治21世纪的办法就是“在伊拉克击败他们”。
多么堂皇的事业,多么完美的逻辑!要避免自己的危险,就要决胜于千里之外,决胜于他国领土;要避免美国人丢掉性命,就要让他国人民充当炮灰。只是,面对今天的处境,伊拉克人也有自己的逻辑:伊拉克本与“恐怖”无关,是美国让伊拉克成为“恐怖之国”;伊拉克本非无序无能,是美国让伊拉克成为“失败之国”;美国人的到来并非是要建设这个国家,而是要毁灭这个国家。
现在,就连美国国防部都承认,伊拉克已濒临内战边缘,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时间》报的社论认为,伊拉克一国之内已有“多个国家”,因为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都由不同的武装组织、政治派别所把持,首都巴格达即被不同势力分割为“几个国家”。在美国国内反战压力下,驻伊美军本来信誓旦旦地要撤军,现在却火速增兵到14万人,这无疑是个恶兆。
其实,任何指望美国轻易撤军的想法都是天真的。从一开始,美军就打定主意要在伊拉克长驻下去,这一点只要看看巴格达城内正在建设中的面积超过梵蒂冈的美国大使馆便知。伊拉克战争与越南战争的不同之处在于,尽管都是“泥潭”,但越战是意料之外的“泥潭”,而伊拉克是美国蓄意跳入的,因为伊拉克有石油。尽管布什也将伊战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但相比越战这个干巴巴的“意识形态”战争,美国人对伊战成果的“丰润肥厚”心知肚明。在撤军问题上,布什政府一再强调,越战的最大教训在于“没有坚持下去”,因而伊战决不可功亏一篑。所以,美国人反战,多半是吝惜美国人的生命与金钱,而非惋惜伊拉克人的生命与财产;美国能否撤军,也要看美国人对伤亡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要看美国的战争天平上鲜血的分量何时超过石油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