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元引发的并校之争
□本报记者 冯逵 见习记者 罗联璧/文 记者 曾志铭/
9月,学子们重回学校之时,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茂林社区居委会,45元/月的交通费在学生和家长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根据“上面”的安排,茂林联侨学校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将到3公里外的吕塘学校上学,完成事实上的“并校”。
该居委会决定买一辆中巴车专门用来接送孩子们。费用为60元/人·月,居委会为每位学生支付15元/月,学生需要支付45元/月。
45元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了村民强烈反应。一场关于并校的争论正在该村蔓延开来。
接送难题
“对于很多村民来说,一个月45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尽管如今的茂林已经变成“茂林社区居委会”了,但“居民”们还是习惯称自己为“村民”,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村90%以上都是农民,靠种稻子、蔬菜、花生等农作物为生。”
从今秋开始,茂林联侨学校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被并入吕塘学校,而从联侨学校到吕塘学校不过3公里路程。
9月1日7点半,刚上四年级的学生蔡志远和同学一道,从家里出发去新学校报到,这期间,他要穿过村子,沿马路走过15分钟左右,然后左拐才能到达吕塘学校。
“我不喜欢去那里上学,以前学校就在村子里,很方便。”蔡志远这样描述自己去新学校报到的心情。
从茂林到吕塘学校的那段马路是村民们最为担心的。从茂林到新店镇的车都要从这条马路上经过,家长们担心,10岁上下的孩子们会在这条路上出现意外。
今年58岁的蔡清楚告诉记者?熏他的孙子刚上三年级,并校后便得到吕塘村小学去上学。他的老伴和儿子儿媳都在厦门岛内打工,就剩下爷孙俩在家。
其他人都不在家中,照顾和接送孙子的任务便很自然地落到了他的肩上。茂林与吕塘约3公里的距离,骑摩托车花了10分钟左右。因为各种原因,不少家长无法接送,孩子们便需结伴步行来回茂林与吕塘之间,其所花的时间则要长得多。
能够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如按上下学都接送,便需一天往来茂林与吕塘之间8趟,按蔡清楚骑摩托车的速度,一趟10分钟,8趟便需1小时20分钟,加上等待的时间则需更长。
并校争议
开一辆班车接送小孩子上下学本可使接送学生难题迎刃而解,但村民们异议颇多。该村老人会会长蔡金榜称,45元/月是争论的核心问题。
并校一事大约在一个月前提出来,居民通过老人会向居委会反映,但没有什么效果。买辆班车,每个学生交45元/月的构想提出来,被搁置的并校争议再次引发。
45元对村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记者不得而知。
但45元牵引出来的问题集中在了并校这件事上,而不是如何解决45元的问题。
居委会方称,并校是上面的意思。村民蔡龙江质疑不是因地制宜,并自提了一个并校计划。蔡说,应该把邻近的陈坂学校并到茂林联侨学校,因为两村比较近,相隔仅1000米左右,学生上学不用经过公路,安全。
村民们还说,现在联侨学校只剩下两名老师,其他的都搬到吕塘学校去了,如果教师不够用,他们打算自己解决。
“联侨”校史
联侨学校退休教师蔡庆协告诉记者,“联侨这个名字就说明学校跟华侨关系很大。”
这位1950年从马六甲回来的归国华侨告诉记者,他叔叔蔡笃枞,在马来西亚一私立中学掌管财政,于1963年发起投资捐建联侨学校,当时校舍在茂林祖祠旁边。1989年搬到现在的地方。
蔡笃枞去世后,其子蔡坤地继续负责捐资事宜,一直到现在。蔡庆协称,几乎每年都有捐助,大到数十万,小到几千元不等。
据居(村)民蔡清楚回忆,数十年前,茂林村还没自己的学校,茂林虽自己办学,却只到二、三年级;到了四年级,便得到约1.5公里外的东园村去上学,抄近道加路上边走边玩,通常得花上半个小时。他上四年级的时候正值1958年“炮击金门”,上学的路上听到炮声,便趴在地瓜地里躲着。
后来一些华侨回到茂林,见村里没有学校,孩子得远赴他村上学,便集资办起了学校,取名联侨学校,村里的孩子便可以在村中一直上学到小学毕业。
大约在1983年的时候,茂林村民又自己捐款修建了新的茂林联侨学校,三层的教学楼,11间教室,已足够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用。
村财一年多支出8万元
学生班车将给村财政每年增加8万元的支出,茂林社区党总支书记蔡山开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
蔡山开称,村中筹划购买的中巴车约需18万元,将通过招标的方式,由中标的个人出3万元,村里补贴6万元,剩余的八九万元则打算通过争取有关部门的赞助来解决,否则村里将需负债。
要转校的98个学生每人每个月45元,共约4500元。汽车每月汽油费约1200元,保险、公路费1300元,维修费等其他费用共约1000元,最后驾驶员的工资只剩下1000多元钱。
在该村的班车计划里,学生计划是60元/月,村财为每位学生支付15元。村里面把这15元按98人一次性补给车子6年的车款。6年后,车子就归车主所有。这样算下来,村里每年约要支付1.5万元,六年就是9万。买车需要12万,也就是说,车主个人还要支出3万元。
6年之后呢?“6年以后怎么办,我怎么会知道?那是当时的书记考虑的事情了。”蔡山开这样表达。
据了解,该村已经订购了车,只等出钱提货。但蔡山开还是希望记者呼吁一下,“最好就在村里办学,不要再迁出去”。
就教学质量而言,蔡山开认为吕塘学校肯定要好些。因为那里有专职的各科教师,甚至还有教电子琴的老师。
根据厦门的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便不需再交学杂费,只需交课本费、簿籍费、代办费,如果有住宿,再交住宿费,学杂费的免除可使每位农村孩子每学期少交45元到95元不等。
45元的车费,基本可抵上所免除的学杂费,不少村民表示,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村中一对夫妻,均有残疾在身,家中女儿上初中,儿子读三年级;她告诉记者,他们家里基本没什么收入,每个月多出45元的固定支出,确实不堪重负。
并校旨在整合教育资源
一张张贴在村里面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上显示,茂林联侨学校三至六年级于新学年合并到吕塘小学,是为该镇继2003年到2005年撤并8所小学之后,今年继续撤并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的6所小学中的一所。该信署名为新店镇教育资源整合领导小组。
据了解,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后,翔安全区将由105所小学,3个教学点下降到40所小学,附带25个初小教学点;以改变翔安区基础教育非常薄弱的状况,校数规模适合该区的人口比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蔡山开称,接到镇学区的口头通知在7月份,那时学校已经放假,只知道每个学生的手上,发到了一张《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说明因教育资源整合,茂林联侨学校三至六年级新学年起合并到吕塘小学,茂林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需于8月28、29日前往办理注册手续。
据了解,翔安区建区伊始,小学教育运行模式为村村办学,校数多、规模小、分布离散,全区共有105所小学,附带3个教学点,分布在108个行政村。这些小学中,在校生数50人以下的有2所,300人以上的仅有17所。全区学生数在10人以下的班级有33个,11~20人的班级竟有149个,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这种“袖珍型”的班级还将逐年增多。
正是基于这种现状,该区制定了《厦门市翔安区教育资源整合规划》,计划用二至三年(2004年—2006年)的时间完成整合工作:完全撤销40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还有25所小学的高年级合并到中学、中心小学或支点校,保留初小教学点。
翔安官方称,教育资源整合是为了“让农村和城镇的孩子一样拥有公平的人生起跑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