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印度喀拉拉邦政府开始用免费操作系统Linux代替学校现在使用的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此事距离印度“毒可乐”事件还不到一个月。这两件事,不禁让人心生疑问,难道印度在故意刁难外国的知名企业?在全球化大背景的今天,印度的做法值得关注。
新事件
换免费软件防止垄断
喀拉拉邦教育部长M·A·巴比8月31日宣布,邦内约1.25万所高中的电脑系统替换工作于9月1日开始,教师正在学习使用新的软件。新的操作系统Linux,最初由芬兰程序员林纳斯·托瓦茨开发而成,获得自由软件联盟的开发许可证,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不过,对替换Windows操作系统一事,巴比说,政府并不是刁难微软公司,只是在学校中给Windows和Linux均等的机会,防止垄断。
尽管如此,还是让人联想到发生在8月份的“毒可乐”事件。8月2日,印度新德里科学和环境中心发表调查报告,称百事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11种软饮料中杀虫剂含量严重超标,印度公众利益诉讼中心马上据此上诉最高法院,并要两家公司公布部分软饮料产品的秘密配方。
尽管印度卫生部8月22日宣布,印度境内销售的可乐等饮料中的杀虫剂含量“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可乐的销售在一些邦仍受到限制,其中喀拉拉邦最严厉,全邦禁止所有可乐的生产与销售。
除了地方政府持排斥态度,印度民众也群情激愤,抗议者甚至砸碎这两家公司生产的软饮料瓶,焚烧了他们代言人的肖像。
原因
外企让印度人想起东印度公司
印度对待外国资本和外国企业的态度相当矛盾,一方面,11亿印度人对西方商品胃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保留强烈的戒心和疑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说,在许多印度人看来,外国的超级大公司仍带着历史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气息。“跨国公司容易受到攻击,”印度新德里政治分析家阿穆尔雅·甘古利说,“人们认为这些公司贪婪、只追逐利益,不关心消费者健康。”
印度人对外国公司缺乏信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英国殖民者借助类似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外国公司,大肆掠夺印度财富,却很少关心当地人的疾苦。也因如此,印度1947年独立后,首任总理贾尼赫鲁制定了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对外资和外企则冷眼相待。
困境
跨国公司印度屡屡受挫
其实,可口可乐公司早在1977年就遭到印度的冷遇,当时,印度政府要求该公司公布其秘密配方,公司不得已退出印度市场。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也有类似遭遇。同在1977年,印度政府要求IB将印度业务的部分控制权交给一家印度公司,IB撤出印度市场。
1996年,班加罗尔的一些农民捣毁了一家肯德基餐厅,他们认为肯德基伤害到了当地人的生意。
外资企业在印度最失败的案例发生在1984年。当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有毒气体泄露,致3000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害。
1993年,禁不住印度大市场的诱惑,可口可乐公司再度进军印度。但到2003年,公司再次遭遇麻烦。当年,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公司一起首次遭遇“毒可乐”指控。今年的“毒可乐”事件,已经是第二次。
两大公司的遭遇给所有希望跻身印度的外国知名企业上了一课: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荆棘丛生。经济学家甚至建议,干脆躲开那些对外国大企业特别有敌意的地区,比如喀拉拉邦。
出路
印度需要适应外资企业
印度以往的发展模式与日本、韩国、中国所走的道路都不同。当其他国家强调制造业和出口时,印度把重点放在了服务业和国内市场。
但最近几年,印度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经济越来越开放,进入印度的外资和外企越来越多。过去3年中,进入印度的外资数量翻了一番,达到60亿美元。有人预测到2009年,这一数字将再次翻番。对于印度庞大的中产阶层来说,进口商品已成为身份的象征。
印度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以往,印度最知名的是班加罗尔的软件公司和孟买的呼叫中心。如今,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外国投资的制造业表现更为抢眼。去年,印度吸引外资的三分之二流入制造业。
此外,印度还修改了法律法规,放宽了外资企业进入印度的限制。比如不再禁止规模在100名员工以上的企业进入某些行业,这些法律原本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中小企业。
印度还调整策略,减少了受保护行业的种类,受保护的商品种类从2万种减少到326种。关税也有所下调。
一些评论认为,在全球化的氛围里,印度人需要逐渐习惯身边的外国大企业。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