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乡村旅游年”,省旅游局于年初在平坝县天龙镇举行了我省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在刚过去的夏天里,省政府参事调研组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资源丰富有特色、措施多样切实际,我省乡村旅游开局不凡,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展“五美”———乡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省政府参事、林业专家王龙龙在研究了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结构状况后认为,贵州因开发晚反而显示出后发优势,目前保存下来不少独有、稀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最符合现代人追求返璞归真的理念和需求,其中有五类精美资源,正成为我省开发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本,具有永续利用的巨大价值。第一类是原生态+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贵州是地球同纬度上原生态自然资源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科研和观光价值很大。历史上虽因天灾人祸损失了不少,但通过近20多年保护,次生态自然资源恢复得比较好,与原生态自然资源一起,构造出了一道道山川秀美的风光。目前已成立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几乎都在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第二类是原生态+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通过“多彩贵州风”的大力推介,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已声誉鹊起,成为展示贵州形象、发展贵州经济的极品资源,对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由于社会发展的吸引,除黔东南部分侗乡苗寨外,我省大部分地区原生态民族文化演变成多种既有原生态民族文化之“魂”,又有现代文化之“神”的“次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并成为各地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第三类是传统田园风光+现代农业观光资源。贵州农村至今还保存着大量传统形态的田园风光,虽然这些年推广了良种良法,但基本的劳作方式依然是一幅幅古韵流彩的牛耕图。各地陆续创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也成为游客感兴趣的地方。这类资源构成了具有贵州乡村旅游特色的宏观人文环境,对省内外城市和发达国家的旅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第四类是传统农家餐饮+现代农村家庭旅舍资源。我省是黔菜故乡,品种丰富、风味独特、包容性强、适应者众。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家饭庄和家庭旅舍应运而生,正在形成从俭朴到星级的梯形结构,可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游客的需求。因此,到农村去享受时鲜果品饭菜,感受乡风民俗氛围,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的选择。第五类是优质空气+宜人气候资源。把空气和气候列为旅游资源,是当今国内外旅游业的新观念、新时尚和新追求,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旅游取向。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而宜人气候又使之被评为国内唯一的“避暑之都”。在山清水秀的广大农村,其空气质量的优质指数和气候宜人程度,又明显超过城市,这类资源进一步提升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品质。
兴“五制”———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省政府参事、法律专家孙尔琪在研究了国内外乡村旅游体制与模式后提出,开展乡村旅游应以村寨为载体、农民为主体,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省各级政府正是围绕建设新农村的主题,目前主要采取了五种体制和模式,八仙过海,掀起了乡村旅游新热潮。以股份制为主的“天龙模式”。平坝县天龙镇以特有的“屯堡文化”资源,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思路,镇政府负责旅游规划、保护资源、协调关系等软环境建设;成立旅游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包装等硬件建设,同时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市场。对于以天龙村为核心景区的“屯堡文化”资源,按村民房屋庭院所处的位置、观光价值,在村民自愿原则下,折算成资源股纳入统筹管理,按章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发经营手工艺品、参加“地戏”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有超过80%的村民成为股东并参与乡村旅游业。以出租反包制为主的“金山模式”。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引进客商落户金山村,成立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以每亩800元年租金向农户租赁连片低产旱地和荒坡,首期工程已建成近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3000平方米竹木结构的亭台楼阁,推出集观光、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引来游人如织。目前,金山村已有130多户农民土地出租后,又被公司反包给他们分户经营,农民从中又增加了一笔承包费收入。以协会合作制为主的“董公寺模式”。遵义市红花岗区董公寺镇,在总结过去开展“农家乐”经营中各自为政、低档次恶性竞争的弊端后,引导各村先后成立起旅游等协会开展自律和新一轮发展工作,同时采取“支部+协会”办法,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帮助解决协会活动场所、启动经费等困难,并组织协会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各种乡村旅游节、研讨会、餐饮竞赛等活动,使全镇旅游业升级换代,走上了服务配套的“山庄型”发展新台阶。以工分制为主的“郎德模式”。该村以“国宝”级的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特色资源,全民参与旅游业,村里根据每个村民所能担当的角色,制定不同工分标准,制作相应工分牌。游客来到寨门口,男女老幼闻声而出,或参加欢迎仪式、或参加节目表演,活动结束时,分别到发牌人那里现场领取工分牌,作为日后结算分红的根据。这种管理体制在苗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民办公助制为主的“卡蒲模式”。平塘县卡蒲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前景看好,但受到资金和人才制约,启动困难。该县制定出规划后,采取部门对口扶持办法,开展村民培训、水电路建设、房屋庭院包装、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等工作,对旅游餐饮接待户还配送电冰箱等设备,帮助村民开发民族餐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如今,卡蒲村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乡村旅游业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收“五利”———乡村旅游产业前程似锦
省政府参事、经济专家令狐昌仁在研究了国内外旅游经济结构现状后认为,贵州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五大目标做出贡献。我省时下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已初步显示出这种积极效应。关于“经济发展”:据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省乡村旅游吸纳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业的有15.53万人,占全省旅游就业人数的39.76%,实现旅游收入创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业绩。许多乡村旅游点上的农业结构调整,从资源上看具有生产和观光双重价值,从生产力上来看具有创新和市场引领作用。红花岗区董公寺镇文武村数千亩荷园,当荷花映日时成为游人如织的农业观光园,当白藕出泥时成为商贾云集的田间市场。面向旅游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还使清镇市红枫湖镇的葡萄园从过去的“一千亩卖不完”,变为现在“一万亩不够卖”的局面。关于“生活宽裕”: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农户收入一般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日子也过得一年比一年红火。普定县马官镇号营村开展旅游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开展旅游后增加到4000多元,一批农民还走出去创业当上了小老板。村里电视入户、自来水入户、儿童入学、计划生育、合作医疗参加率等达到100%,电脑、手机、机动车接近普及。关于“乡风文明”: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两个文明建设也走在当地前列。贵定县音寨村,布依人家好客有礼,接待客人价廉物美,村子里传承下来的“一家有事全寨帮”民俗,如今进一步变成了“团结互助奔小康”的和谐新风尚。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过去盛行“两打一斗”(打麻将、打金花、斗地主)赌博风气,如今变成了“两打一练”(打篮球、打腰鼓、练太极拳)的全民健身新风尚。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村容整洁”: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村容寨貌也率先“亮”起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道路硬化通组连户,文体活动场所进村入寨,成为时下农村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四改一建”(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工程的推进,使一些地方的村容整洁程度达到了不见不敢相信的程度。走进福泉市黄丝镇江边村,寨子里冲洗得干干净净,户户前庭后院花红叶绿,从牛圈猪舍旁走过基本上闻不到异味。关于“管理民主”: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贯彻落实村民自治法的工作更是走在前头,在这里,如果缺乏民主作风,没有为群众办事的能力,是难以当选“村官”的。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各种协会纷纷成立,无论从形式到内容,民主管理的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毕节市鸭池镇下坝村群众还创造出一种“后备干部监督制,”村民在选举村干部的同时,还选出相应的“后备干部”,平时代表村民在民主决策、办事能力、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监督。当发现某个村干部不称职时,就召开村民大会罢免他,由后备干部接任其职,再选出新的后备干部履行监督职责。如后备干部不称职,同样会被随时撤换,成为村级管理民主的一种有益尝试。 作者:葛诗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