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养牛为耕田到养牛为赚钱;由上山放养到进圈饲养;由自然繁殖到杂交配种;由县域经济到面向全国———
“黄牛身上开金矿”,这是关岭农民常说的一句话,名闻遐迩的“关岭牛”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七月流火,笔者来到关岭自治县,感受到养牛这一千百年来农民从事的一项农事活动,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关岭养牛业正在观念大变的农民手中展现大发展的新景。
由“养牛为耕田”到“养牛为赚钱”
“养牛为耕田”这是关岭农民千百年来信守的一条原则。昔日,关岭虽然有全国最大的八大牛市之一的花江牛市,“关岭牛”虽是全国一大品牌,但农民牵到集市上去卖的牛,大多数是不能继续耕田的老牛。长期以来,农民只要一家养上一两头够用来耕田就满足了。所以到上世纪90年代,关岭6万农户,养牛仅有6万余头。为转变农民观念,关岭自治县曾在全县农民中开展过一场“如何养牛致富”的大讨论。同时,抓好典型引导,让农民“看得见,摸得住,跟着干”。板贵乡中寨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冲破传统习俗,大力发展商品牛。全村263户农民家家养牛,少的两头,多的有10余头。村民杨天顺养了8头牛,每年靠卖牛年收入近两万元,全家不仅住上了新房,连牛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牛舍。同时,县里又投资320万元,建起了“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在园内养牛100多头,两年出栏400余头牛,纯收入20多万元。众多的典型宣传让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农民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一批批养牛致富的典型。文山村农民张玉养牛50头,年出栏150头,纯收入达9万余元。像她这样的养牛大户,全县就有100多户。2004年,关岭自治县被批准为全省十大优质肉牛基地县之一。建肉牛基地县的首期项目总投资除330万元是匹配资金外,有2600多万元需要农民自筹。农民们纷纷表态:这是一项为我们农民造福的民心工程,要筹多少钱我们都愿意出。3年来,项目区5个乡镇的农民与政府密切配合。建起动物防疫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饲草种植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全县存栏牛达13.32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来自养牛业。
由“上山放牛”到“下山圈养”
2005年,关岭自治县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标准修建,分户饲养”的原则,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对积极养牛、有科学头脑,又有存栏牛的农户,每户补助3600元新建新型牛舍。上关镇冬足村农民杨德学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但由于他家牛圈不透风、不透光,牛长势不好。在县里的帮助下,一家人整整忙了一个星期,一栋宽敞、通风、整洁的牛舍建成了。现在,杨德学家的牛全部改为下山圈养,去年仅养牛一项就收入2万余元。他说:“现在饲养牛的条件改善了,养下的母牛崽我都要留下来,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像杨德学这样受益的农户在关岭有5000余户。新型牛舍的修建为转变养牛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上山放牛”变成了“下山圈养”。同时,该县每年还拨出13万元专款,购买草种免费提供给农民。农民们在秋收后纷纷种上了优质牧草,目前全县已种植牧草3.3万亩。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该县按“草—畜—沼—圈”的模式,建起沼气池近万口。这种配套养殖使关岭农民“下山圈养”的新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由自然繁殖到杂交配种
“家住岩旮旯,品改到万家,养牛致富快,农民笑呵呵”这是关岭农民对养牛品种改良的赞许。长期的近亲繁殖使本来品质优良的“关岭牛”逐年退化,为此,关岭自治县把品种改良作为建设生态畜牧强县的重头戏来抓。该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对牛进行品改。在全县13个乡镇建起了79个品改点,每个乡镇都建成一个配种站,并配备专门的授精技术员,无偿给农民的牛授精。政府还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对培育杂交牛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如何让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养牛品改的重要性呢?该县还是以典型作引导。农民赵炳洪、严忠贵自筹资金40余万元,办起杂交牛繁育场,年出栏牛800多头,每年纯收入达40余万元。县里专门组织农民到繁育场参观学习。农民眼见为实,开阔了眼界,纷纷把母牛牵到冻精站配种。农民们都说,杂交牛生长周期短,价格还比普通的牛翻了两番,还是养杂交牛挣钱!2003年以来,全县冻精配种3.7万头,产杂交牛1.44多万头,淘汰本地公牛6000头,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
由立足本县到面向全国
“关岭牛”以其体格健壮,骨细皮薄,产肉性能高,适应性强而著称,属全国地方优良品种。这一品牌是关岭农民的骄傲,也是他们立足本县,面向全省,走向全国市场的“通行证”。过去,由于自然繁殖,加上不重视品种选配工作,致使“关岭牛”品种退化,发展走入低谷。然而在市场上,纯种的“关岭牛”却受青睐,个大膘肥的纯种“关岭牛”价格比杂交牛还贵。为此,关岭自治县将纯种“关岭牛”的保种与杂交牛发展同时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普利乡九盘村建立保种区,在全县范围内挑选表现型优良的关岭母牛80头,组成核心繁育群,引进优良关岭种公牛4头,建立公牛系谱档案,进行人工控制本交,淘汰保护区内劣质公牛。这套方案的实施,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他们说,政府建立“关岭牛”保护区,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要把牛养好,让“关岭牛”迅速发展起来,走向全国。与此同时,该县还在断桥镇断桥村“关岭自治县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内建立了可饲养120头“关岭牛”的保种场。以保种场为核心,保护区为基础,把“关岭牛”品种资源保护作为长期工作,建立起“关岭牛”原种场、保护区良种繁育体系。农民还自发组织成立了养牛协会,以“党员带头,资金自筹,以富带贫,依靠科技,滚动发展”。为保证“关岭牛”成为无公害的优良品种,养牛协会实行了购种、管理、防疫、配种销售的“五统一”。目前,该县已发展养牛协会10余个,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并为纯种“关岭牛”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作者:张光宗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