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季刀苗寨旅游协会如今时常组织老人们在鼓场上吟唱记录和传授苗族历史的古歌。听众主要是本寨的年轻人和孩子。
近日,季刀苗寨举行了一次农民协会交流会。参加交流会的有来自黔东南、贵阳、毕节等地的16个农民协会和村庄的代表。
代表们希望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能改善本地农民的生计。季刀苗寨传承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雷山季刀苗寨旅游协会的潘年春说:“寨里大部分的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如果旅游成气候,他们会回来。”
以研究民族文化闻名的贵州本土学者杨庭硕曾预言,本地资源与传统知识相结合的产品,因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拥有实现市场价值的巨大潜力。
这一潜力正在变成现实,8月正当旅游旺季,与季刀相隔不远的郎德苗寨,每天前来观看民族歌舞表演的旅游团队络绎不绝。
与“商业文明会毁掉民族文化”的“流行观点”相反,商业文明刺激着丹寨县蜡染协会、石桥镇石桥造纸协会向“原生态”民族文化回归。
两年前,丹寨县蜡染协会会长杨丽携带自己绣的西游记人物到贵阳寻找买家,却发现市场真正认可的是传统苗绣图案。如今,蜡染协会计划发动苗族姐妹寻访本地的老艺人,学习濒临失传的传统针法,收集、整理传统的蜡染、刺绣图案以及图案背后的故事,制作成网页。“通过网络销售产品,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民族的传说、故事和历史,展示丹寨蜡染、刺绣的文化内涵。”杨丽说。
石桥古法造纸工艺被称为中国造纸活化石,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纸品色泽鲜艳,石桥人一度在生产中使用化学药剂,但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通过全天然检验。“市场让我们看到传统的价值。”石桥镇石桥造纸协会秘书长罗佑军说,他们已经摒弃添加化学品。
农民代表们还将目光投向本土传统物种的保护和利用。息烽县大洪村提出“油菜计划”、剑河县观么果品协会提出“冬桃计划”,榕江县小利香菇协会则提出了“香菇计划”。
“民族文化传承需要政府的推动,需要学界的呼吁,而群众的自醒自觉是最根本的力量。”交流会的组织者,贵州高地发展研究所负责人罗世鸿说。
作者:王宁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