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力作《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过去人均耕地仅3.6亩的“元茂屯”,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科技兴工,打造土改文化第一村”———他们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当地引起示范效应。 工业立村崛起亿元村
元宝村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一个关键性的转变。
张宝金,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率领村民开办了第一家村办工厂,走“兴工富民、工农并举”的发展道路。20年的艰苦创业,全村兴办各类企业28家,主要生产卫生筷、铅笔、环保餐具等,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2004年,元宝村在俄罗斯创办了原料加工、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企业,成为对日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而在大连、大兴安岭创办的加工企业也十分红火,对外投资企业总计达到了10家。2005年,村办企业创产值1.5亿元。
元宝村村民收入的80%来自于工业,而村办企业的联动效应还远不仅此。村里、境外打工的村民土地转包,带动起一批种田大户。村民姜大平告诉记者,他转包了400多亩耕地,年收入数十万元。元宝村富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全村户均储蓄18万元,存款额百万元以上的就有18户,村民拥有家用轿车30辆。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元宝村的福利也越来越好。全村农户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均达100%,连续20年免收镇统筹村提留,学生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累计向教育投入200多万元。
有了加工企业的产业优势,元宝村将发展的目光瞄向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上,今明两年要继续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份额。民主管理增实效
在元宝村,村里的每件大事,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定。只有尊重村民意愿,好事才能办好。
2000年,村里谋划成立股份制元宝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宝金聘请省内专家,吸收村民代表参加,对村办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股份制公司。今春,张宝金组建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由谁建,提交村民共同商议。
元宝镇西河口,是村民到村西种地的必经之路,枯水期群众趟过河水从事耕作,到了雨季只有绕远道才能下到田间。新农村建设,西河口建桥就成了村民们的“第一提案”。村民艾厚萍说,通过商议村民关心的修建通村公路、建立农业示范园区等8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被最先排上了《元宝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日程表。
新农村建设中,省妇联负责帮建元宝村。如何帮元宝村办实事、解难题?符凤春主席来到元宝村实地调研,帮助元宝村制定发展规划,并对规划建设进行了协调分工,对项目建设一包到底。符凤春主席包扶桥梁建设项目,她亲自带领元宝镇、村两级领导来到省高路局,将村民关心的西河口桥梁建设列入今年规划。
在省妇联多方协调之下,元宝村现已建设千亩饲草园区一个,拟建千亩浆果园区一个。省交通厅投入补贴资金8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3.7公里,省农科院将投资60万元,规划完成元宝村100亩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省体委将投入10万元兴建元宝村体育健身器材。项目建成后,将拉动元宝村农业、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元宝村,被誉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在《暴风骤雨》纪念馆中,记者看到了元宝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村民王焕连说,旅游回报十分丰厚,搞好了年收入可增加四五万元,一些村民盯上了餐饮、宾馆等服务项目。
去年,《暴风骤雨》纪念馆接待游客2万人次,但游客多是短暂停留。针对这一问题,元宝村今年重点开发《暴风骤雨》影视城、生态植物园、工业园区等旅游资源,形成产业链条更为紧密的旅游项目。目前,村北新区30栋别墅已建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帮建单位的扶持下,元宝村红色旅游开发已列入了2006~2008年扶持开发项目,力争利用3年时间,元宝村旅游产业将迈上新台阶。村支书张宝金欣喜地说,元宝村不仅要打造“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的品牌,还要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生态村。通过旅游资源开发,生动反映出元宝村的巨大变迁,这也是收益之外的另一笔财富。(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