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金正危机
“金正危机”将广东乃至中国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资金、政策、管理方面的困境都暴露无遗。一个富有朝气的民营企业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金正危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文/万 莉
2006年3月2日,上市公司天龙(上交所代码600234)发布公告:中国农业银行东莞市长安支行已向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广东金正电子有限公司破产还债。 该事件使得金正集团自2004年“金正万平被捕事件”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对民营企业生存状况的关注。
2005年7月,中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的统计调查数据表明,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在10年内死亡,平均寿命只有2.9年。
作为曾经的央视标王,金正集团创立于1997年,凭借VCD在全国的热销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一家集科研、制造、贸易、投资为一体的多元化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影碟机、家庭影院、无绳电话、等离子彩色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以及通讯网络终端产品。2002年2月,“金正”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2003年2月,金正DVD、电话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免检产品”称号。作为第一个“借壳”上市的DVD企业,继小霸王、爱多、先科之后,金正是这个行业倒下的又一个企业,“金正危机”是碟机企业突围的缩影。并且“金正危机”将广东乃至中国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资金、政策、管理方面的困境都暴露无遗。一个富有朝气的民营企业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金正危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金正集团的艰难历程能否给那些仍在努力奋斗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些教训?
金正危机事件回放
金正集团属下拥有一个控股上市公司(天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七个子公司(广东金正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市金正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珠海金正电子工业有限公司、香港金正电子有限公司、金正技术服务公司、广州万浩电子有限公司、深圳金正信电子有限公司)。
2004年7月,金正集团董事长万平因被指控挪用公款而被逮捕,2005年6月被判处15年徒刑。高层被捕事件激化了金正集团的人事危机,引发了生产、管理、财务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同时,由ST天龙控股的珠海金正受到牵连,部分库存产品、原材料等被债权银行查封,导致该公司自2004年7月9日停产,ST天龙股价大幅波动。2005年5月10日,珠海金正在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破产听证,但由于天龙的极力反对,法院并未立案。
万平被捕事件后,金正集团与大部分债权人达成谅解,暂时搁置债务。金正通过外包品牌筹集资金,比如将DVD授权给广东佳彩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2000万元,准备在2006年全面复产。此外,金正洗衣机、饮水机和电磁炉等八个产业都采用品牌外包的形式来筹集复产的启动资金。2005年4月,陷入财务危机的东莞金正将所持天龙的全部股权质押给农业银行东莞市长安支行。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年7月21日受理广东金正电子有限公司破产还债一案。
产业转型失败
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转型的困扰。有一种观点认为,金正的转型失败导致了今天的危机。金正的转型是中国民企的发展现状的典型代表,即盲目图快,图新,不全面考虑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产品基础、管理基础、资金基础,最终导致了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失败。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金正的利润普遍下滑。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开始在对中国的碟机企业提出专利费的问题,这让金正等碟机企业陷入困境。例如先科出于资金压力被迫卖掉了商标,而且由于涉及高达10余亿元债务纠纷,旗下的许多公司都已处于停产状态。而很多依靠代工的DVD碟机企业则不得不关门大吉。在此背景下,金正在利润下降和跨国公司收取专利费的双重压力下,开始了产业转型。但是,金正的转型步伐走得有点过快,在没有进行全面调研和布局的情况下迅速进入了手机、LCOS背投、空调等产业。过快的产业转型步伐使得金正很快就遇到了阻力,作为一家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民营企业,金正的现金流很快受阻,资金瓶颈使得金正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情况下,金正开始考虑融资渠道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银行体系不完善、证券市场功能不健全,金正的融资渠道实在有限。当时,金正有几个选择,但没有一个可以解其燃眉之急。第一,在国内股市IPO。在国内股市IPO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审批的时间大约要两年,对于金正来说,这个排队时间实在有点太长。第二,国外IPO。国外IPO同样要求很高而且费用高昂。对于金正来说,不是可行的办法。第三,盘活效益不好的国有上市公司的“壳”。对于金正而言,这个选择比较具有可行性,于是金正入主了上市公司太原天龙。
金正买壳上市融资,然后发展空调、手机等相关多元化产品的这一做法一度被视作是民营企业特别是碟机企业发展的新思路。但此后的情况表明,借壳上市融资并不是一条捷径,金正借壳审批程序一拖两年,使金正错过了最好的产业转型的时机。在这个阶段,夏新、新科等国有企业在政府扶持下都已成功转型,而金正却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内耗和拯救危机重重的“壳”上。
在借壳融资失利的情况下,金正仍旧进军空调、手机和液晶电视,图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金正的产业转型也遇到很多的困难,2003年信息产业部明令暂停发放手机生产牌照,金正没有生产牌照,只有去借用“托普”的牌照,限制了金正的发展;而空调方面,虽然金正在珠海筹建占地400多亩、投资近1亿元的金正空调基地,但是空调业竞争激烈,金正的空调销量并不好;而金正生产的液晶电视是LCOS电视,其主要是在美国市场生产,在国内还只属于“概念产品”,没有带来实际利润。同时,金正在手机、小灵通方面也并没有多大优势。因此,金正的急速扩张已经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再加上金正的主营业务DVD的利润又逐年下滑,这进一步加剧了金正的资金链危机,并最终导致崩溃。多元化产品的市场表现非但没有给金正带来预期的反应,反而加速了股东内部利益纷争的矛盾,金正的产业转型背景已经为金正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权力之争
金正是一家股权分散的民营企业,早期创办人可分为两部分,一为由杨明贵领导的创业团队;一为田家俊和他执掌的国有企业--广东省陶瓷实业开发公司(下称广陶)。在金正创办的第一年,田家俊控制50%,其中国企广陶占股38%;杨明贵创业团队持股50%。2000年前后,原投资方广陶成功地将所持金正股本转让,获利退出,田家俊则以个人名义购买了部分股份。此时各方持股比例变为:杨明贵66.19%,田家俊20%,万平8%。
金正在创业初期并未发展出完整的治理结构,比如杨明贵选择了代持股份的方法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控股66.19%,由自己一个人牢牢掌握企业控制权。其实,在创业期,企业的股权相对分散并非坏事,直接好处就是可以在加速企业发展的同时催生公司良好的治理结构。
金正的财权、股权、管理权更迭非常频繁,2001年,金正发生了内部“逼宫”事件,杨明贵被迫离开金正,田家俊接任董事长,万平任总经理。此时各方在金正的股份虽并未变化,管理实权则已经有所改变——田家俊主持上市公司,万平接管公司本部,杨明贵出局,整个金正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核心业务都掌握在万平手里。
此后的一段日子里,双方的实力开始进一步发生微妙的变化。2002年3月12日,金正入主ST天龙,田家俊被选举为天龙集团新董事长,万平接任金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东莞金正与天龙进行资产置换。2003年4月,设立珠海金正电子工业有限公司,ST天龙持股90%。若金正主要核心业务都被转至上市公司ST天龙名下,万平不但股份少于田家俊,从隶属关系上也要受到田家俊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管辖。而此时的万平,已经成功地使自己的股权实力发生了变化,从杨明贵手中获得了57.91%的股份,成为金正的大股东。
此时各方的股权比例已经变化为:万平65.91%,田家俊20%,杨明贵9.09%,刘会来5%。万平已经间接成为上市公司ST天龙的大股东,金正及上市公司的格局再次被改变。
2004年,金正再次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万平涉嫌挪用公款而被逮捕,金正公司的继任者是谁?一场权力纷争随之浮出水面。
代表两派股东的四个人:金正集团第二大股东田家俊、天龙集团副董事长宋新梅、金正集团副总裁杨玉新、金正总经理徐国富,一时成为事件的主角。双方都在谋求成为继任者,两份万平的授权书相继被抛了出来,但被授权人却完全不同,这揭示了“金正事件”背后的权力之争。
更致命的是随后而来的股权之争,金正的权杖首先在几派人之间争夺,显示出核心领导人被困后,公司有分崩离析的可能。两个派系对金正系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致使了这家DVD巨头金正瘫痪近一年时间,金正的壳公司ST天龙则挣扎在退市的边缘。金正的股权结构却始终呈现一股独大,开始由杨明贵控股66.19%,后他将股票转让给万平,万平也一直持有65.91%的股权。因此,金正的股权层面至今仍没有形成制衡,从2001年金正杨明贵遭逼宫出走加拿大到万平被捕,都令金正内部结构动荡暴露无遗。
一位管理专家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中最可能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领导人大权独揽,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要么就是像金正这样,财权、股权、管理权更迭频繁。民营企业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特别是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在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和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甚至会出现谁拉到了更多的人,或者掌握了竞争对手的把柄就可以将对方逼下台并取而代之的情况。从2001年杨明贵被逼宫到万平事件,说明金正在企业制度、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金正的多次内讧显示民营企业的管理问题也是金正出现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资金链断裂
在企业的发展中,资金犹如企业的“血脉”,是个敏感易碎的关键部位。上海麦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凯从企业运营的角度阐释现金流的重要性时谈到,“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直接要素是现金流,这项因素缺失,给企业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而金正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正是在于它是一家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民营企业,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利润普遍下滑,并没有多少资金积累的金正在面临转型的时候,因资金匮乏而最终导致现金流的受阻,进而出现资金链断裂,引发了企业危机。
所谓资金链是: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资金链问题,在每个行业和市场领域都存在,亦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企业发展壮大、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行业竞争加剧、利润不断走低、原材料上涨、经营风险加大的今天,资金链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巨人集团的失败,三九集团的危机,德隆集团的倒塌,症结是惊人地相似: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同样,资金链断裂将金正推向了危机谷底。
资金链问题几乎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遇到的。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链问题与企业存在的其他问题相比,还不足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怪圈:效率下降,资金周转减速,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此时,资金链问题很容易导致企业失败,资金链断裂的核心是企业缺乏管理财务风险和控制现金流的能力。如何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发展,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根本。首先,企业要有融资能力,在每个循环后要有增值,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其次,资金链的畅通也是企业的关键,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存货和应收账款方面的压力是特别地大,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会大量出现腐败现象。再次,当一个企业核心业务趋于成熟或者转向其他领域,经营风险会下降,相应地,资金链为主的财务风险相应增大。企业除了解决融资渠道的问题,还要能够充分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营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金融市场,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少,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目前仍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我国存在着国企、民营、外资、集体等众多企业性质,不同的企业性质在进行融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待遇。对于民营企业,银行放贷的金额和周期都受到许多限制。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
编辑 郭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