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办事处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为获得“中央信息”,已经可谓是不遗余力。而疏通关系费用的不断上涨,则表明驻京办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励的怪圈。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彻底的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级以上政府办事处和大型国企驻京办的整顿和改革。 5000余家政府驻京办事处,正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一些基层县市政府办事处恐怕难逃被裁撤的命运。(9月3日《经济观察报》)
驻京办的神秘面纱正在被逐步揭开,不过驻京办增加的速度让人诧异: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在北京设立第一家驻京办事机构;1991年,北京共有186个市级以上的驻京办;到2002年时,这个数字已激增至426,十年之内翻了一番。那么,设立驻京办的惊人速度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的初衷一是要资金,要项目;二是接待来北京办事的地方官员。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驻京办成了“跑部办”,“跑步(部)向前(钱),争取拨款,争取计划指标,争取优惠政策”被公认是驻京办事处一个重要功能。笔者以为,不论是驻京办设立的初衷,还是其后功能的异化,都与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有关。
事实上,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的初衷,与我国政府传统管理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强烈的单向性、神秘性和强制性。政府在“神秘”的氛围下产生权威,不但其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职权的运行规则、方式和工作程序很难为外人所知,连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许多政策和决定,同样也是在某种“神秘”中运作出台和实施的。在这种神秘而产生的权威下,不但政府与百姓产生了距离和隔阂,甚至下级也可能由于难以得到相关信息而利益受损。由此看,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典型表现就是决策的暗箱操作,以及更高级层对行政公共信息的垄断。正是在这种管理背景下,驻京办应运而生。
据报道,各地办事处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为获得“中央信息”,已经可谓是不遗余力。而疏通关系费用的不断上涨,则表明驻京办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励的怪圈。公共选择理论表明,政府不愿公开信息的主要诱因,是为了满足官员以及相关特定利益集团的隐秘目的和诉求。对此,学者斯蒂格利茨有着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政府不愿公开信息的诱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保守信息秘密可以使得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免于因犯相应的错误或过失而被提起诉讼,如果政府某项政策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官员往往会说“要不是这项政策,情况会变得更糟”。二是政府信息保密,给予了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更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机会。三是信息的缺乏和其他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一样,必定导致寻租。驻京办数量的快速增长,存在一个不健康的动态循环:政府官员有着制造信息秘密的激励,因为借此可以获得租金。
可以说,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滋长了驻京办的繁荣,而要裁撤驻京办,关键在于消除官员制造秘密信息的激励。消除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就消除了驻京办存在的土壤,这可能是比裁撤驻京办更重要的、观念上的变革。朱四倍(燕赵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