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白明
“头疼脑热不必去大医院,这是我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前天下午,中国卫生部长高强在河北省表示。
高强说,现在很多的常见病,甚至头疼脑热,人们都去大医院排队。 去年去大医院看病的共有24亿人次,但真正住院的只有6000万人,所占比例很小。这说明“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到大医院去治疗。”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将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大医院70%的病人是“常见病、普通病、多发病”患者,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治疗这类患者实际上是“大马拉小车”,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发展社区医疗有利于有效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这没错。关键是如何实现?如何能让老百姓相信社区医院,愿意到社区医院看病?
一个典型案例:王女士曾经光顾过社区医院:她休产假时,腹部长了一疖子,到天河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在明确告知自己的情况后,医生给她开的消炎药居然仍为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后来,一家三甲医院告诉她:那家社区医院对创口的处理也犯了无厘头的错误!然而,这正是某些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现状。
广州某医院的淘金路门诊,面积只有150平方米左右,还达不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标准300平方米,硬件设备也不见得比社区医院多。但是这里平均每天的门诊量却高达120人左右。为何人气如此之旺?其关键就在于该门诊部常驻医生有6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就有3名,另外还有主治医师2名。
城市卫生资源重心“偏上”,人才集中在二、三甲大医院。患者看病当然希望找好医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三甲大医院不可能接待所有的病人,这也是事实。而社区医院最急需的是人才,但这并非政府投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卫生部规定,全科医生规范培训需脱产四年,转型培训需脱产五个月或半脱产两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一方面人手紧缺,一方面又要抽人参加培训,面临两难窘境。
此种情况下,除了国家投资建设有利的制度环境和提供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流入,现阶段可以采取“特别”手段缓解此一尴尬局面,不妨借鉴沈阳的教师大轮岗。据报道,辽宁省沈阳市从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陆续安排18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校际交流,实现全市范围内超编校向缺编校、优质校向改革校、城镇校向农村校的师资横向流动。与以往一年的临时交流不同,此次的轮岗是“人动关系动”,交流教师是带着人事关系去新学校报到的。这一招实质性地推动了教师资源的均衡化。试设想,如果国家也出台政策,要求各城市大医院的医生参与轮岗,或许能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