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
瑞典人再探安徽古民居
事件的转机,始于当初计划的合作者———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商务经理扬·努迪克,他在10多天前第二次造访安徽。此前一个月,皖南古民居“远嫁”瑞典计划几乎搁浅,因为准备送到瑞典的“翠屏居”经当地文化部门专家鉴定,确认其为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皖南古民居,不允许单位、集体、私人买卖。
扬·努迪克再次现身安徽,令业已破灭的“疯狂”计划得以复燃。而他此行探访,原本是为看看当年哥德堡号沉船上打捞出的“雾里青”茶的家乡。
8月24日,当扬·努迪克与一名助手抵达池州时,他们受到了格外热情的接待,迎接他们的不但有老朋友郑孝和,还有池州市的市长方西屏、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刘国庆等人。
参加这次接待的副市长刘国庆事后向记者透露,之所以如此重视扬·努迪克的到来,目的主要是加强池州与瑞典方面的文化合作,并借扬·努迪克联系一个瑞典的城市,与池州结为友好城市。
当天晚上,在市长方西屏宴请扬·努迪克的席间,双方的话题自然少不了已经泡汤的“翠屏居”到瑞典一事,郑孝和还将房子的照片拿给扬·努迪克看,目睹照片上粉墙黛瓦的安徽古民居,扬·努迪克显得异常着迷,但他很清楚,“翠屏居”已经不可能到瑞典了。
不过,一个好消息马上弥补了扬·努迪克的失意,市长方西屏向他表达了可以重新合作的意向,提出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池州市政府将竭力促成这桩事。“能不能‘搬’几个你们瑞典的古木屋到池州来,如果交换的话,更有利于促成这件事。”
扬·努迪克爽快地答应了,并告诉市长,在瑞典,类似这样的历史古木屋有很多,但同样因为不适合居住,面临拆除的保护难题,如果到中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话,他身在中国也能享受到回家的感觉。
至此,原本叫停的事件,由于当地政府的直接介入,又开始悄悄运作起来。
运作
政府介入,拟作文化交流
对于已经叫停的事件,郑孝和为何仍不死心?“安徽休宁县有将类似‘翠屏居’的‘萌荫堂’整体搬迁到美国的先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呢?”郑孝和直言,之前叫停的原因是依据《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的规定,单位、企业、个人不准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皖南古民居搬迁、抵押、变卖到国外,但这一次政府认可了这种做法,并把它作为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条例并没有禁止。
而几年前,瑞典的林雪平市就把几栋当地的小木屋搬到了广州,这样的例子更刺激了郑孝和决定以交换达到目的。
石台县主管文化的副县长吴熙祥得知这个想法后也觉得有戏。“我们看了一下‘翠屏居’,觉得有操作的空间,在法律上并非不能通过。”吴熙祥说,当他把重新操作起来的想法向池州市政府做了汇报后,市里给出了明确的意见———不管什么方式,只要对古民居的保护有利,就是善意的。
吴熙祥解释说,并不是所有的皖南古民居都等同于文物,按照国家的非移动文物级别划分,“翠屏居”不属于国家划分的四级文物保护单位内的文物,也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对象,只是一般的文物,由有关部门告知房子的主人要注意保护,然后做个登记、备案。而类似这样的古民居在当地有很多,政府无力顾全。
“如果把女儿嫁出去,对她的前途有利,为什么不去做?”吴熙祥还说,就中国现存古村落来说,以古徽州为核心地区的皖南古村落保存最多、分布最密集,也最具整体保护价值,现在拥有古村落50余座,徽派古建筑5000处以上。但这些古民居目前正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递减。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内具代表性的20幢古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中15幢民宅已因年久失修濒于坍塌。
池州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刘国庆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我们一直没有指责过让古民居搬到瑞典这种做法,相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虽然送出去一时很难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但我们必须寻找更好的保护方式,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刘国庆还向记者表示,市里正在做各种工作,争取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得到各方的认可。
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坦陈:“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各个地方都是相通的,古民居作为一个赠品来交换,具体怎么操作,我们会按照有关规定、有关程序、有关渠道把方方面面处理好。总之一条,世界优秀的文化应该让大家都欣赏到。”
异议
警惕消极保护风潮
然而,这一做法遭到了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的反对。
“不是保护级文物,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将它送到国外,很多文物都是经过多次鉴定、申请才被认可。”谢凝高说,徽派建筑是全国七大民居类型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类,作为不可以移动的古民居,离开它最初存在的地理、人文环境,其中的价值必然慢慢消失。
但面对地方政府投入普遍乏力的难题,谢凝高建议,对于皖南山区这样拥有大量民间古建筑、经济发展又较为滞后的地区,要使其不成为当地的沉重负担,还需要寻求一条新的保护之路,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
“通过地方立法鼓励民资进入,让非国有控保古建筑进入流通领域,通过产权转换达到保护的目的,让有经济实力的新主人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在原地、原址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恢复原貌。”谢凝高说,与此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一条出路,黄山脚下的黟县宏村便是成功的案例。
“这些做法都要求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要求这些推向社会的古建筑不能因为旅游开发破坏其原始风貌,并用法律条文形式来规范。”谢凝高认为。
“卖出去的做法不但不能起到保护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一股消极的保护风潮,我们必须警惕。”
进展
买卖双方都有实施意向
前日,古民居交换事件的另一个主角,瑞典人扬·努迪克向晨报承认了这次合作意向,但他一再强调,虽然他的身份是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商务经理,但古民居的事情纯属他个人行为,与哥德堡号无关。
晨报记者:你打算如何操作两国老房子的交换?
扬·努迪克:这主要是中国方面的意思,现在我的工作主要是哥德堡号上的事情,这件事还没有具体考虑。
晨报记者:当你完成了哥德堡号的工作后,你会努力将这件事做成吗?
扬·努迪克:这取决于中国方面,如果他们认为,这个项目对中国是有意义的,又没有什么意见,就可以做下去。
晨报记者:瑞典那边有着同样历史的小木屋到中国来没有障碍吗?
扬·努迪克:这要取决瑞典的政府和社区,我的主要业务不在此,我会把这个事情转交给其他人去具体完成。
晨报记者:你对这个想法充满憧憬吗?
扬·努迪克:还不好说。
而卖家———“翠屏居”的主人李益坤得知事件又峰回路转,而且得到政府的支持,显得异常激动,“如果有人还愿意接手那当然再好不过了,我也不用看着房子一天天倒塌了。”
老李还说,如果政府同意他将古民居卖了,这其实为当地像这样的古民居找到了一条“活路”,可以了却无数人的心病。
作者: 晨报记者杜琛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