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双溪漂流、山沟沟景区董事长高长虹,在当地百姓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在最近一次深入采访中,我被高长虹多年来关心、帮助贫困群众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看到了一名企业家的人格力量。 我记下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党员、企业家能像高长虹一样,与群众心心相连,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发家致富,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在乡亲们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帮助像及时雨
在余杭径山镇一带,许多人都说高长虹是乡亲们的“及时雨”。提到“及时雨”,人们会想到《水浒》中的宋江,因为乐善好施、出手大方而被誉为“山东及时雨”。高长虹身上也有侠气,总是在一些群众最艰难的时刻鼎力相助。但是高长虹表现出来的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正气:他帮助人从不想回报,只是希望被帮助的人能顺利渡过难关,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蔡基欢是径山镇径山村四组的村民,50多岁,身材瘦小,脚有残疾。他老婆患有智障,儿子下身瘫痪,只有大女儿是个健康人。几年前,蔡基欢的母亲还在世时,全家五口全靠蔡基欢一个人养活。他起早摸黑地劳动,生活还是常常遇到过不了的坎。2002年,他没钱为上高中的女儿和上初中的儿子交学费。让孩子退学回家,他于心不忍;让孩子继续上学,他又无能为力。左右为难之际,高长虹来到他家中,主动和他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从此,高长虹每年给他一家提供至少3000元的生活资助。
2004年6月,蔡基欢的母亲去世。祸不单行,儿子的病也发作了。当时,蔡基欢的口袋里,连为母亲办丧事的钱也没有,更不用说花钱为儿子治病了。高长虹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为他送来了3000块钱。如今,为了进一步帮助蔡基欢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高长虹让他进了双溪漂流旅游公司,成了一名赶牛车的假日员工。
蔡基欢深有感触地讲了这么一句话:“高董是救命恩人,如果世上多几个高董这样的人,世上不幸的人会少很多!”
陈乔何,山沟沟汤坑村的一位59岁的老大娘。陈家的条件本来还算不错,可是几年前,儿子搞运输买二手车很不顺利,亏了大本。后来,儿子到诸暨替别人开自卸车又出了车祸,赔了好几万块钱。家境从此一落千丈,她家也就成了山沟沟有名的穷人家。更不幸的是,今年四五月间,她的婆婆和丈夫相继去世。
是高长虹对她家中送炭,给予了帮助。
陈家住在溪流下游的这一边,高家住在溪流上游的那一边,两家非亲非故从来没有往来。但得知她丈夫患癌症后,高长虹送来了治病用的四千块钱。婆婆死了,高长虹出差在外,又托他父亲送来一千块钱。陈乔何丈夫去世时,高长虹亲自上门吊唁,又给了她家两千块的慰问金。短短几个月,高长虹就资助她一家七千元。
现在,陈乔何的儿子媳妇为了还清债务,到诸暨打工去了,家里只剩陈乔何一人。高长虹又让她成了旅游公司的保洁员,让她每天在家门口的路上扫扫地,按月到公司领取一份工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今年60岁的陈财木,是径山镇四岭村人。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矿山事故中被砸伤腰腿而成为残疾人。出事时一对儿女分别6岁、9岁。高长虹创办高升塑料厂时,让陈财木的妻子阮杏仙到厂里上班,一做就是8年。2003年8月,阮杏仙夜班归家途中,被一辆摩托车撞伤双腿,司机逃逸。住院期间,高长虹和厂领导不但前去看望慰问,还为她支付了全部医疗费6000多元。每年春节,高长虹都要到陈家看望慰问夫妻俩,送上红包3000元。
在双溪,在山沟沟,长期得到高长虹慷慨援助的还有施卫国、罗新民等20余名特困群众。其实,得到高长虹帮助的不仅仅是高长虹生活和工作周边的穷苦乡亲,在整个余杭,不少原本与高长虹毫不相干的人,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也得到了高长虹的真诚相助。
他的帮助是不动声色的,令受助人感动
被誉为“杭州的保尔”的“浙江省十大残疾青年”王渊鹏,是余杭獐山人,今年40岁。12岁那年患了一场大病,导致全身五分之四瘫痪,从此卧床不起长达十年之久。现在他已是知名的残疾人书法家,张海迪亲切地称他为“浙江的小弟弟”。他双腕夹笔抄写的32万字的小楷书法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俄罗斯奥斯特洛夫斯基国家纪念馆收藏;他用毛笔小楷抄写的原版《西游记》已被浙江博物馆收藏……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王渊鹏告诉我,高长虹是对他帮助最大的人。
王渊鹏觉得,他最敬佩高长虹的人格。高长虹给他的帮助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不动声色的、隐秘的。高长虹知道王渊鹏和家人搞了一个印刷小作坊后,就特意交代公司的经办人员,以后办公印刷用品业务尽可能考虑王渊鹏。这几年每年过年,王渊鹏都会收到高长虹托人带去的一个信封,装着表达他心意的两千块钱。高长虹的无私和真诚令他感动。
他的旅游思路与众不同
让赶牛车撑竹筏的乡亲们都致了富
双溪漂流和山沟沟乡村旅游的开发,最大的受益者是双溪和山沟沟两地的群众。据估算,由双溪漂流和山沟沟乡村旅游带动的旅游服务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每年有上亿元,而高长虹的旅游公司仅收取其中的门票钱。
高长虹要想着自己赚钱,只要点点头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当年开发山沟沟,高长虹手下一些精通旅游经营之道的助手,就提出要搞与旅游开发相配套的旅店和餐饮服务,那样就能为公司赢得更大利益。但高长虹否决了这个建议。他明确表示,他回家乡搞旅游开发,就是要为乡亲们搭建发家致富的平台。如今,当地一大批百姓,依靠高长虹的旅游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应安德,大家都叫他“阿牛师傅”,双溪村人。过去,一家人全靠他放牛务农维持生计,家里穷得丁当响。当年,他家造三间泥房子,实在困难,向生产队借5块钱,结果因为穷,小队长犹豫了大半天还是没有批。1999年,他妻子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花光了全部的积蓄,还东借西借欠下五万多元的债。
到了2000年,高长虹接管双溪漂流景区,打响了“江南第一漂”的品牌,双溪成了长三角地区的热门旅游景区,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先坐牛车后漂竹筏,是双溪漂流的一大特色。应安德就是当年第一个报名到旅游公司赶牛车的师傅,也是双溪最早尝到旅游经济甜头的人之一。作为公司员工,除了基本工资以外,他用自家的牛为公司接送游客,按劳计酬,可以拿到可观的计件工资。如今,应安德已经成为公司牛车队的队长,他康复的妻子和大儿子也都成了旅游公司的假日员工。每逢双休日,游客大增,他的妻儿也赶着牛车来公司上班。我采访他时正好是双休日,他见我有照相机,就请我替他们一家三口在牛车前照了一张相。
应安德告诉我,现在好了,他们家不仅早就还清了过去为妻子治病欠下的债务,还推倒了老泥房,建起了小洋楼。家里空调、彩电、冰箱,什么也不缺。
在总人口四千多的双溪村,像应安德一样在旅游公司靠“赶牛车”、“撑竹筏”致富的村民就有300多人。其中最牛的一个叫张荣根,也是双溪村人。以前,他和父亲靠赶牛替人家耕田赚钱。农业机械化后,他和他家的牛都下岗了,是双溪漂流旅游业的开发,给他和他家的牛以用武之地。如今,他在公司经营三辆牛车,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有了钱,他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一辆漂亮的吉利轿车。每天早晨,他就开着轿车赶着牛群去上班。他“开着小车赶牛车”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视专题片《双溪牛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呢。
盛国刚,山沟沟茅塘村村民。过去,一家人全靠他砍毛竹、拖毛竹、耕田种地养家糊口。他一年到头在山间田头忙来忙去,日子还是过得艰难。他烟瘾大,可是过去连几毛钱一包的烟都买不起,常常要跟人家赊。山沟沟开发乡村旅游后,旅游公司花钱租下了一栋大三间带天井的老楼房,置办好了所有工具,开设了一个农家乐年糕作坊。高长虹知道盛国刚会打年糕,就把盛国刚招进了公司,让他一边给游人展示乡村传统年糕的制作工艺,一边出售自己制作的年糕。盛国刚作为员工,每月有800元的工资;他的年糕作坊、工具、水电,全由公司无偿提供,只有年糕的生产原料是自己的,但年糕出售的利润全归盛国刚个人所有。游客多的时候,他一天出售年糕的毛利有两三百块。
我不由得感叹:“你真是太幸运了,高长虹免费给你提供作坊、工具、水电不说,又帮你把客人吸引来;他不光让你白赚了钱,还给你发工资。天下哪有这样的美事?”不善言辞的盛国刚听我这么说,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张纸条,这是他知道我要来采访而在前一天晚上特意让儿子写的。四百来字的纸条上充满了对高长虹的感激之情。其中有这么一句:“高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村民的幸福!”
他一直在努力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农家乐火了山沟沟
姜庭奎,一个外貌憨厚的山里人,山沟沟“九三沟饭店”的老板。一年前,我采访他时他曾告诉我,过去,他和妻子一年四季,在山里忙来忙去,年终最多赚个万把块钱。如今不一样了,每天只要坐在家里等客人来。饭店生意相当好,平常日子起码需要有四五个帮手才能应付,忙时则需要十来个人来相助。我当时问他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陪同的村干部插话:“营业额三十万总有吧?”姜庭奎笑笑,没有否定。这次我在他的饭店吃午饭,感觉他的生意比一年前更火红了。目前,在山沟沟像姜庭奎一样经营农家乐饭馆旅店的已有五十多家。
高长虹一直在努力为当地村民寻找和创造就业的机会,2003年,山沟沟景区招工时,高长虹决定景区所在的汤坑、茅塘两个自然村每户招一个,共招了140余名,使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景区工作。自从开发双溪漂流和山沟沟景区以来,不但安排了近500名村民直接就业,同时又拉动了当地“农家乐”和生态农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近2000多名当地村民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三产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出生的高长虹,他懂得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他是一名省、市、区优秀共产党员,他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2年起,他开始坚持长期为景区周边山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无偿订阅《杭州日报》、《都市快报》、《钱江晚报》、《每日商报》、《城乡导报》等报纸。如今,他赠阅报纸的对象已经扩展到整个余杭全区需要帮助的人。2003年,他赠阅报纸1800余份,价值28万余元;2004年和2005年他赠阅报纸都是2000余份,每年的订报款36万余元;2006年,他赠阅报纸2552份,订报款45万余元。从2003年到2006年,他赠阅报纸的总价值已达145万余元,这还不包括2002年及以前赠报的款项。
为了了解高长虹,我采访了很多人,我发现,凡是认识高长虹的,都对他怀有一种敬意。高长虹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不论他自己的地位、身份有什么变化,他待群众总是那样的友善、真诚。山沟沟的汤增贵老人和他老伴告诉我:“在村里,不论是谁,只要你有困难,只要你愿意向长虹开口,长虹总会热心相助的。”
百姓心中有杆秤。高长虹情系父老乡亲,父老乡亲信任高长虹!
(俞东明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