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6日电(记者李泽兵)6日一大早,内蒙古博物馆展厅内悠扬的马头琴声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驻足观看,人们向演奏者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和演奏技艺,还可以向美丽的蒙古族少女学习如何敬献哈达等蒙古族传统礼仪。
当天,内蒙古自治区各地30家博物馆全部向游人免费开放,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迎来了第二个草原文化保护日。自治区政府特意选择在草原文化保护日到来前两天,公布了第四批23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而此前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有77处。此举标志着草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加快了文物保护的步伐。据统计,内蒙古现有成吉思汗陵、昭君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3处、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全区拥有各类博物馆30座,馆藏文物50余万件,境内有历代长城1.1万公里、古代岩画3万余幅。
此外,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婚礼、科尔沁地区蒙古族的安代舞、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制品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自2005年9月首个草原文化保护日以来,内蒙古文物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仅在呼和浩特、赤峰、阿拉善3个盟市,就新发现了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同时摸清了全区馆藏文物家底,确认一级文物1500件,二、三级文物1万余件,并查处了数起违法经营文物行为和毁坏古长城事件。
近年来,源于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有关专家认为草原文化是与目前已知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长期以来,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一地区融合,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