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呼唤公益榜样
本报记者 程 芬 摄影报道
编者按:
8月24日,社会公益示范工程组委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确定了我国的公益事业第一批示范项目名单,而且还吸引了中国的十几个主流公益机构共同探讨公益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及运作模式。 所有的问题和解答,都昭示着公益品牌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道路。
为什么需要“公益示范工程”?
榜样力量带动社会参与公益
徐瑞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通过这次评选,可以带动社会力量做好事、参与公益事业。大家都知道,公益项目大多数是基金会、民间组织或者企业联合做的。民间组织的主要问题是财力问题。这件事情将使更多的企业转移一点注意力到这个事情上面来。
只有钱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
朱传一(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当前中国存在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困悬殊问题、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以及众多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怎么解决?
有人说,政府多拨一点款,或者动员企业和社会捐一点钱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嘛。但是这些问题不是有了钱就能解决的。
我认为,以公益促进经济,用经济来保障公益,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几年,民间组织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某些政府和企业做不到的事情,他们也做得很好。这说明了政府、企业、民间组织需要协同。当然,除了这三大部门,社会发展还需要媒体、研究机构、学校等其他力量。
如何更进一步提高、动员社会民众来参与公益事业?我们做的公益示范是一条路,通过这条路可以发展社会工作、缓解社会问题。
多元化主体改变社会治理
张继焦(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人类学研究室研究员):为什么要评选这些奖呢?因为社会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体是政府,后来出来了私营企业,第二部门出来了。现在,NGO\NPO也出来了,我们有了所谓的第三部门。这样社会主体就变多了,治理也不一样了。也就是说,治理不但是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两方面都有。这是一个趋势。
我们所评选的项目里面也有各种主体力量的体现。有跨国公司的意志,如支持希望工程的项目;也有民间组织积蓄的力量,比如农家女。这种意志与政府的意志并存,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
企业家资助NGO做项目一样对社会有贡献
刘京(《公益时报》社长):在企业界,最轰动的事情是100位企业家发起的阿拉善宣言。为什么有这些诉求?因为企业家有责任回馈社会。所以一说做公益,大家都很积极,都有强烈的责任心。
去阿拉善的时候,100多个企业家兴致很高,但回来以后,有很多人打退堂鼓。为什么?因为企业家有激情,有热情,但是都没有时间,而且缺乏一个可效仿的模式。要知道,要在沙漠上种活一棵草,希望非常渺茫。就算企业家都去治沙种草,他所能做的贡献,恐怕也跟一个牧民差不多。再说,这么多人融在一起,把每个企业家的个性才干都湮没了。
现在,很多企业想拿出一点钱来做公益。做公益这个概念是什么?除了像慈善排行榜所展现的,谁需要钱就捐助谁,还包括真正来操作一件事,如李书福要资助1万个大学生。一个企业怎么资助1万个大学生?是不是要找个机构来做?
我们推出示范工程,就是要倡导在专家的互动下,企业拿钱、公益组织出力的协作。公益组织本身不营利,但是它能让企业的钱产生最大的社会效果,比企业自己去做效果更好。所以,我觉得企业出钱资助NGO专门做某一个项目,一样对社会有贡献。
公益榜样可唤醒良知
黄浩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树立榜样,更重要的是唤醒社会良知。这个社会太需要良知了。良知从何而来?要通过一些项目、活动、日常的道德行为去激发动员。
示范工程给公益人树立榜样
张军(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示范工程”能给做公益的人一个榜样,树立一个方向、一个追求。做公益其实是需要回报的,比如我们的山花工程所要的回报是被资助者学成之后回到家乡脱贫致富。有报道说八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回乡。我希望这个活动可推动、指导这些毕业生回报家乡,就像“春晖行动”所提倡的内容一样。
民间公益需要社会认同
周桂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前两天有一个人找我,说他入围前50名了。他是一个环保志愿者,自己拿钱搞了一个污水治理方面的项目,很困难。入围了示范工程的评选,他非常高兴,起码有人承认他的成果了。
其实,很多志愿者很自觉地想做公益事业,但是社会没有一个牵头单位来承认他们。这个活动能承认他们的工作,对他们就是一个精神上的鼓励。
“公益示范工程”凭什么成为榜样?
评选机构有国际视野
刘京:公益时报事业发展部有十多个人专门来做这件事情,有来自印度的志愿者,有来自香港、台湾的实习生,所以我们的眼界还是很开阔的。而且,我们准备了两年时间,在这个领域里也发动了很多资源。另外,对于那些已经在做项目的组织来说,也有一个现成的标准,这个标准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是也能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让他们有一个相对考核、遵循的原则。
示范项目内涵深刻
朱传一:仔细分析这些项目,我们会看到其中的重要性和启发性。比如扶贫基金会的新长城自强项目。大家都觉得要资助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就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入学问题、就业问题。为什么新长城自强项目能够入围、得到赞赏呢?它不只是从物质方面给大学生帮助,让他们顺利毕业,还能从就业上给与帮助;还成立自强社,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其含义比一般的大学生资助项目深刻得多。所以这个项目得到认可,不是偶然的。其他项目得以认可,也不是偶然的。
慎重评选转型项目
宋立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这次评选,儿基会的春蕾计划没有报名。为什么没报?因为这个项目原来是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女童上学的,但是2005年,国家决定加大扶持义务教育的力度。如果这样,春蕾计划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恐怕和国家的政策重复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给春蕾计划扩展内涵。
这个活动评选的是社会示范工程,既然是示范,就要对社会有示范作用和启示。虽然我们的成绩很辉煌,但目前我们正在转型,所以我们很慎重,先蒙着头干吧,也许下一届我们会考虑参加。
[现身说法]
中海油资助贫困
大学生项目的启示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宣传部 东 磊
我们在做公益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企业不知道怎样参与公益。很多跨国公司在国外做公益很有经验,但是到中国来了不知道怎么做。还有一些国内企业,也不清楚要怎样实施公益项目。所以我觉得,我们评选社会公益示范工程,对于企业和公益机构而言,都可以树立一个标准或者是一个操作模式。
以宋庆龄基金会这次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奖的项目为例。八月下旬,中海油总公司在北京召开年度中期会议。6个小时的会议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和这个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项目的话题就占用了1个小时。这在中海油的年度会议来说,还是首次。
企业要不要做公益?怎样做公益?中海油总公司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有一个过程。03年一开始,魏留成省长(现任海南省省长,时任中海油总公司的老总)决定把投放户外广告的1000万元费用捐给基金会。当时,他们也不确定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经过几年的努力,项目的成功使中海油明确了方向。因此,他们决定今后投入更多资金来做相关公益项目。
同时,和中海油项目合作的成功,对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来说,也很有示范作用。目前,我们已带动了其他的多个跨国公司陆续加入到项目中来。现在,我们的资助贫困大学生项目已经募到近一个亿的资金。
最近,我们启动了“未来工程”,相当于引入了一个整体性品牌项目。这个项目其实是由与中海油的合作开始的。
实际上,NGO应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跨国公司在中国国情下怎样运作公益项目?国内企业怎样在社会上做公益?他们做这样的公益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应该说,我们和中海油的项目合作,对他们是一个做公益的榜样,对我们也是一个寻求合作的经验。所以,榜样对于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公益示范工程的评选也很有意义,既给政府、企业公民、NGO和自然人树立了行动样本,又更新了大家的观念、树立了一种信念。更重要的是,这个活动让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