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要立足于让百姓满意,体现百姓愿望,解决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在社区建设中始终秉持的方向。该社区共有48个居委会,近20万人口,是上海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区之一;同时,它还是上海市社区党建、社区建设扩大的“双”试点,从2005年3月开始,先行开展社区党组织体制调整工作。
经过一年半的探索与实践,社区党建全覆盖、区域性大党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增强,有力推进了社区建设。殷行社区党建“1+3新模式”的成功经验,得到各方充分肯定。
构筑“大党建”网络
基层党组织活力增强
把社区内最具代表性的单位及党组织代表吸纳进社区(街道)党工委,这是“1+3新模式”中关键的“1”。
去年7月1日成立的殷行社区(街道)党工委,体现了委员构成的广泛性:打破原有的组织框架,委员从原来主要以街道本机关党政班子成员为主,向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拓展,吸纳其党组织负责人进入党工委班子;体现了委员构成的代表性:党工委新增加的6名委员,分别从政府派出机构、驻区单位、社区单位、居民区党组织等方面的负责人中产生;体现了委员构成的基础性:新增加的6名委员大都长期从事党建工作,对社区党建工作有较强的认同感。
“1+3新模式”中的“3”,就是按照行政组织、驻区单位、居民区3条线,设立“一组两委”,即行政组织党组、社区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三条线”的设立,完善了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组织体系,促进了党工委领导的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形成。行政组织党组为派出机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搭建了平台,为“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障;社区综合党委将触角不断向“两新”组织的党员和群众延伸,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通过差额选举的方式成立的9个新村片居民区党委,缩小管理幅度,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一组两委”的织织框架从体系上纵横双向覆盖社区,强化了纵向领导、横向联系功能,形成党的组织网格化分布。
殷行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对社区党组织体制进行重新调整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大对运作机制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为确保新的组织架构有序、有效运转,他们通过建立完善“工作例会机制”,确保党工委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通过建立完善“评议考核机制”,加强对“三条线”党组织的考核,充分发挥“三条线”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民主自治机制”,使社区功能中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居委会的作用、民间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社区党建促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检验社区党建
殷行社区党建“1+3新模式”建立后,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实践,区域性“大党建”的效果是明显的:
体制上,确立了社区党工委领导的核心地位。殷行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建立,从体制上实现了从单位制“小党建”向区域性“大党建”的转变。一方面,社区单位区域性大党建意识明显增强,在今年初召开的社区党建工作二届二次会议上,来自社区各级各类党组织的512名党员代表以强烈的政治热情参加会议,并积极参加党工委工作民主评议,为社区(街道)党工委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社区(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党工委和“三条线”,使上级的重要精神、重要工作得到及时贯彻落实,也使社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机制上,发挥了社区资源的优势。通过“大党建”的平台,有效整合场、所、院的行政资源和社区单位的组织资源,在去年街道48个居民区实施“三车”亮牌、新版文明社区创建等社区重大工作和活动中起到保障作用。辖区内18所中小学校场地率先向社区开放,辖区单位向居民区党组织热情提供学习场所,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效能上,推进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党建、社区建设扩大的“双”试点,推动了殷行的社区建设,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统合、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共享、社会救助保障领域拓展等10项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劳动就业、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去年,街道再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新版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街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地税同比增长57.9%。
制度上,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上级要求,殷行社区(街道)进行了党政“双肩挑”领导体制试点,5名处级领导和10名科级干部分别交叉担任党务和行政工作。在新版文明社区创建中,由党政领导带队,分批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了市容、治安等突出问题21起。在指导居委会工作中,专职党务工作者组织协调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网格管理,基本上能够把居民反映的问题和各类矛盾化解在自己管辖的网格之内,从而充分发挥了“新村片党委”在居民区的作用。对待“一职双岗”管理和任用干部,殷行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朱一平的体会是:对党政班子成员来说,不但较好地克服了“两张皮”,而且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团结协作更加主动,破解难题本领提升;对机关干部而言,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显提高,协调能力不断增强。
(撰文:陈进 袁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