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我国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淘汰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发达国家“洋电子垃圾”在我国沿海一些省份的非法进口,以及以家庭作坊为主的分散、落后的电子废物处理方式,正给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电器拆解存在问题
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起,中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1000万部手机要报废,而与此同时,我国电子废物的处置却相当不乐观。据介绍,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尝试鼓励一些正规企业进入电子废物回收利用领域,但是由于激励和引导废物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健全,大量的电子废物仍然流入了一些没有资质的作坊式拆解处理工厂。
南开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朱坦教授说,拆解者使用简单的工具、采用落后的工艺拆解和回收利用电子废物中的金属、塑胶等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零部件和材料。即使是物理拆解,其产生的大量废气和固体废物一旦进入周围水体和土壤中,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含有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阴极射线管、线路板、电池等零部件进入土壤和水体后,将对周围居民和环境带来长期的危害。还有,一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材料本身不含有害的物质,但经露天焚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
指导性技术文件力度不够
针对现实情况,为了从源头控制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的废弃量,控制其在回收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近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
新的技术政策特别强调了“污染者负责”的原则,即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包括进口者)、销售者、消费者对其产生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依法承担污染防治的责任。《技术政策》提出,防治电子垃圾污染最重要的是生产环节,也就是在设计和生产的时候,要考虑减少和杜绝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同时要考虑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产品零部件的互换性,为再利用做准备。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王军锋博士说,《技术政策》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它的发布将对未来我国电子废物的处理处置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这一政策更多地使用了鼓励性词汇,因此实际的可操作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王军锋指出,《技术政策》提出国家建立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和相关的采购标准,优先采购环境友好的产品,引导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的生产向绿色化方向发展。这项政策对鼓励企业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具有积极意义,但这可能使得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成为优先采购对象,这可能使得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亟需建立完善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原料供给不足,即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系统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系统至关重要。”王军锋说。
天津仁新玻璃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浩也建议,国家应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实施电子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收集和处理行为。在坚决取缔个体加工处理废旧家电的基础上,让有资质的企业分散回收、集中处理。
(罗 博 李佳鹏 刘元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