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黑户父子的现实与梦想
父亲流落京城,儿子出生16年没有户口,上小学升初中考大学几度遇波折
父与子
父亲———叶新
60岁,江西人,曾是大学讲师,1979年来到北京后以拾荒为生。由于没有户口,儿子上小学、升初中、考大学,不断遭遇难题,他为此不停奔波。
儿子———叶天生
18岁,从宏志中学毕业,刚被澳门理工大学录取。虽然出生在北京,却直到高一时才有了在江西老家的户口。 他的愿望是以海归的身份回北京创业。
8月26日上午,趁着周末,叶天生正在房间里收拾自己的东西。两天前,他回江西老家办理了港澳通行证,准备9月9日出发,到澳门去上大学。
作为宏志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他刚被澳门理工大学的电子商贸系录取。“那是个不错的日子,正好出发。”叶天生说。
叶天生的家租住在酒仙桥一处老楼房的一层,在他3平方米的房间里,紧巴巴地挤着一张床,一个书柜,光线不是很好。用四个凳子和一个床板拼起来的床上,堆了一尺高的奖状与证书,四角里也都堆着书本。
虽然这老屋显得昏暗潮湿,但已经是他住过的最好的家了。“不过我们马上就要搬了,因为房子到期了,还不知道搬到了哪儿去呢。”叶天生说这些话时,站在他旁边的父亲叶新,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现实:
父亲流落到京城
儿子天生没户口
“我们一家以前都是没有户口的黑户。”年近古稀、身材瘦小的叶新语速不快,戴着厚厚的眼镜。但是,青筋盘错、关节粗大的手脚,明显是长期干劳力活儿的结果。
“文革”前,作为林业专业的大专生,叶新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分校当数学讲师。因为“文革”各派系间的斗争,他被从学校打回老家,户口也随之被注销。
1979年,叶新从江西来到北京寻求平反,后来就流落在京城,以抬荒为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独自一人从山东老家跑到北京来的陈荣,两人就渐渐处在了一起。
1988年9月,他们的孩子叶天生出生了。“他妈只在怀孕时去了北京妇产医院检查了一下。”叶新指着如今站起来比他高一头、显得清爽帅气的儿子说,“我们夫妻没有结婚证,他是在家里出生,脐带都是自家用剪刀过火之后剪的。”叶新说这些的时候显得满不在乎。
户口遭遇战之 1
儿子上小学遭拒绝
父亲交赞助费解决
不过,叶新口中的“家里”,并不像普通人想像的有墙有顶的屋子。
从四五岁有记忆起,在叶天生的印象中,他们常睡在东单银街天桥下面,东单有个老饺子馆,每到晚上9点,员工们都会大扫除,父亲每天给他们帮忙,以获得免费的晚饭。
“我家的墙都是用硬纸板和塑料布糊的,那时候家里最怕的就是市容工商和查户口的。市容工商的人会把我们的家拆掉。而遇到查户口的,因为我们一家都没有户口,所以一家人都会躲起来,露宿街头,等查完了再回家。”叶天生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脸上一直带着笑,仿佛是别人的苦难。
本来,靠着十多年来拾荒与修拉链的积蓄,叶新是能租个小屋让全家安顿下来的。但他心中还有个想法:孩子上学,必须要很多钱,而这些钱只能从牙缝里、住房上挤出来。
到了1994年,6岁的天生到了要上小学的年龄。东单附近的春雨小学和校尉小学,因为他的黑户身份,都没有要他。东单饺子馆的一位伙计有熟人在东城区教委,帮着叶新说情,居委会也给叶新写了证明称叶新常住东单,再请来饺子馆的经理做经济担保,天生才被安排进了东单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学。
“因为我们是外地小孩,入学的赞助费交了3000元,都是我一分一分省下来的。”叶新说当初露宿街头,就是为了这一天。
户口遭遇战之 2
儿子马上要升初中
宏志中学成为救星
叶天生上到小学二年级时,叶家也第一次有了固定住所。那是在林业大学附近一个6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都挤在里面。为了能及时赶到东单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学,四五点天还没亮,睡梦中的叶天生就被父亲抱上三轮车,骑近三个钟头送到学校,下午还得再接他回去,无论刮风下雨。“我在车上还熟睡着呢,醒来看到爸爸骑得汗流浃背,寒冬腊月也是一身汗。到了小学5年级,我就自己骑车上学了。”叶天生说这些时,对父亲充满感激。
每天放学回来,他帮着父母归置完破烂后,就站在家附近的一个铁桶旁写作业,晚上就着路灯看书。
好学的叶天生带着年年是三好生的称号,读到了六年级。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当时的班主任杨老师跟叶新说,要想在北京上初中,叶天生只有一条路,就是上新开设的宏志中学,这是个专门招贫困生的学校。“要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哪儿知道有这回事,光借读费都交不起。”叶天生庆幸有老师的指点。
学校给天生写了推荐信,向区教委推荐,由于户籍问题,到第二次才被破格批准。
因为宏志中学只接收北京的贫困子弟,最后还是天生的优秀打动了教委与宏志中学。
从初中到高中,叶天生一直在宏志中学就读。
户口遭遇战之 3
儿子美国留学半年
父亲四下江西办户
高一时,16岁的叶天生遇到了一个“大事件”,他通过层层选拔,入选了“爱优生”计划,有机会去美国留学半年。
要去美国就要办护照,可是,叶天生没有户口。学校就打算换另一个学生去。
“先办户口,下一年有机会天生再去。”宏志中学赵副校长一直负责“爱优生”的事情,他想劝叶新放弃。但叶新坚持要学校给他一个月时间,他说无论如何都要办下户口,只要学校给他开证明。
“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也不知道怎么就夸下了海口。”叶新觉得自己当时的承诺很好笑。赵副校长当时跟他说:“要什么样的证明?我们来写。”在学校的支持下,叶新带着儿子厚厚的奖状与证明,赶到了老家江西龙南县武当镇派出所。但对方称,学校证明没用,派出所只看派出所的证明,要叶新补上叶天生在京生活与常住事实的证明。
叶新只得回到北京,找到东风乡派出所,很顺利就办了证明。“东风乡派出所管我们这片的民警知道我们家的情况,也喜欢天生,还常常到我家来送东西。”叶新又回到江西,这次对方跟他要孩子的出生证明。
“在家里生的,哪儿来的出生证明呢?”叶新回北京,找了10户邻居,签上字回到江西,这次叶新先把自己的户口给办了。
第四次回到江西,叶新终于办下了天生的户口。
第五次,叶新赶回江西老家,办理了叶天生的护照,美国之旅终于成行。
一个月里,来回十趟,叶新一共花了3000多元钱,给天生上大学准备的钱全用上了。
户口遭遇战之 4
儿子在京无法高考
折回江西再补报名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段经历在两年后,天生高考时,又上演了一次。
因为天生户口办在了江西,他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
老师原本以为可以为叶天生磨出一个特殊名额,但4月份,高考报名到最后的时间,还是卡在了北京的法规上。北京市考试院表示,不能为了叶天生单开绿灯,户口不在北京,就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而早在三月份,江西的高考报名就已经截止了。
天生说,那一段时间他情绪很低落,有一次还跪在父亲面前,发了火。“我那时候模仿老舍《茶馆》里秦二爷的话,写了一篇文章来发泄情绪,在给同学读的时候,我有想哭的感觉。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我在北京报不上名,在江西也报不上名,我就要没有大学上了。”叶新决定再次为儿子来到江西。“事在人为,这次的战略是从高往下,只要江西省教育厅说了话,下面一定就能报上名。”叶新带着叶天生所有的奖状、证书和去美国留学的证明,赶往了南昌。
在教育厅一位厅长的帮助下,叶新很幸运地联系到高招办普招科。聊了两个小时之后,普招科的刘科长给各级打电话交待此事,并让叶新从基层龙南县武当镇开始报名,然后到赣州办手续,再到南昌交给教育厅,最后回到龙南,办完了手续,报上了名。又是一个数千里的奔走。
“在这过程中,有的领导跟我说,这么优秀的儿子,什么时候带来给我看看啊?”叶新有点儿得意。
梦想:
儿子赴读澳门高校
要当海归回京创业
今年4月,叶天生与父亲回到江西进行体检,并留在那儿准备高考。叶天生最终没有选择报考内地的高校,而是被澳门理工学院录取,得到了全额奖学金。可是,去上学的路费,还需要父亲做家教和他打零工来凑齐。
虽然曾因户口问题沮丧,但说起在北京的生活,叶天生很满足,“其实与老家孩子相比,我有机会在北京,那是何等幸运。”在班上有几个知心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弗洛依德、霍金等一切感兴趣的东西,他很喜欢那种在人群中找到同类的感觉。
但叶天生还有一个想法,他最终还是想去美国留学。
“我要以海归身份回北京创业。”叶天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样就没有户口限制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徐春柳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徐春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