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书辰:普通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
[ 作者:郝书辰 ]
2006年6月23日至7月16日,由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地方院校校长海外培训班在牛津大学举办。我受山东省教育厅委派,和来自全国24个省、市31所高校的校长一起参加了这期培训。
本期培训项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体系科学合理,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课程计划由30多个专题讲座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因素的变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为解决问题进行的探索等着重进行了介绍;二是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特别是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对大学的科研评估(RAE)和教学评估(QAA)、科研理事会的项目评审、经费的分配等高教管理体制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三是牛津大学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三方面内容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教育与社会的结合,使我们系统全面地了解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管理。
历史悠久、大师云集、人才培养和学术成就卓著、国际化程度高,政府、社会、皇室、教会等多方支持,这是我从牛津大学感悟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鲜明特点和发展环境。牛津大学座落于伦敦西北方90多英里的牛津市,由39个学院以及7个永久性私人学堂组成。大学本身没有自己的校园,这39个学院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牛津市的大街小巷,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牛津大学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万人、研究生6500人。牛津大学之所以享誉世界,并不是因为它的办学规模,而在于它的悠久历史、教育质量、学术成就以及办学体制上的特色。据统计,牛津的毕业生中,先后涌现了4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位英国首相。现任首相布莱尔、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哈罗德·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文艺理论家钱钟书,文学家翻译家杨宪益也曾在牛津深造。
牛津之行,所见所闻,给我颇多启示。我校作为一所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地方高校,在历史、环境、师资、学生基础、科研水平、经费等多方面与牛津大学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是我们无法、无力、无条件采用的。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所普通高校,我们应向牛津大学学什么呢?我的体会和感悟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
(一)独立精神。有两个故事足以显现牛津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其一,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中学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申请牛津大学的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其二,牛津大学在1996年11月5日曾有过一次痛苦的抉择。牛津大学各学院的学监们以259票对214票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塞义德的提议。后者建议向牛津捐款340万美元,让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牛津人认为,教育是让学生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对赚钱有所准备。所以校监们决定:“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津拒绝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某种世俗化的思想和理念。
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大学既是育人的场所和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也是展示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一方舞台,不是讨价还价的交易场所,必须高扬道德的旗帜和高尚的大学理念。牛津的做法值得称道,但不能照搬。我认为,由于发展环境的差异,我们普通高校的独立精神主要应体现在学术研究与大学文化方面。学术研究应立足追求真理,要引领社会,走在时代前沿,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敢为人先,决不能人云亦云、曲意逢迎、趋炎附势;大学文化建设要弘扬积极向上、尊重独立与个性发展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并使之固化为师生的独特品格。
(二)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是牛津大学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和教学传统。牛津大学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任何问题都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权威。39所独立设置、多姿多彩的学院中,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汇聚在一起,比如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和学文学、物理、历史的学生住在一起。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来开阔他们的视野,形成有利于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牛津鼓励学生不盲从,
不希望学生只是刻苦学习,当一个“书虫”,而要独立思考,要他们通过多和别人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或许正是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教育模式和办学理念,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艾略特的《荒原》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才能在这里完成。
反观我们周围的高等学府,其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方向基本一致的不在少数,尤其对“好学生”言行表现的要求更为趋同。结果学校成了“工业加工的生产线”,用一个模子去装配无数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学生,培养“通用件”、“标准件”。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校而言既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个性是创新的宝贵因子,离开个性,创新无从谈起。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强调“教”,强调“是什么”、“为什么”,但对学生学得如何、如何去学,则关心不够,不少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报载,西方一家著名软件公司在华机构招聘员工,在上海交大设点时,有800多人应聘,最后只取1人;在西安交大,2000多人报名,也只录用1人。参与招聘的工程师说:现在的大学生太相像了,缺少个性。这样的情形让人忧虑:如果大学生千人一面,不敢标新立异,整个社会的创新又从何谈起?因此,我们今后应特别注重凝练、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治学严谨。牛津大学的教师对课堂教学非常认真,每次上课都至少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教授讲课极其规范,
90分钟的课堂普遍采用互动式教学,每个讲座1小时的讲授,半小时的讨论与问答,每堂课讲授的内容既有系统性,又侧重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得听者既能了解主题内容的事实和研究的前沿,也能听到主讲教授本人的学术观点。通常,每一个学术讲座都有一个规范的程序:首先,事实情况是……;其次,多数人的观点是……;第三,还有少数人对此持有这样的看法……;第四,我本人的研究结论是……;第五,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六,同学们有什么观点、评论、意见……;最后对整堂课进行总结。上述程序将牛津大学的学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牛津想到我们,课堂教学虽然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但难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工作能力;课堂传输知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教育不应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应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不应只在教师教的方面下功夫,而应更多地考虑在学生主动学的方面做文章,我们要在这一方面深入进行探索与实践,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崇尚学术。牛津大学作为英国的思想、学术中心,在英国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表现在很多具体方面。
牛津大学的学术管理十分严格,每五年对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考评。学术考评以5分为最高分,达到5分者必须提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3-4分的获得者必须提交具有英国影响的学术成果,评价低于3分的教师应自动离校。
牛津大学设有多所考试学院,每个学生都有统一的考试服,每到考试,牛津的学生都穿统一的考试服到考试学院进行。主要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堂,学位授予仪式则在教堂进行,仪式非常隆重、神圣。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学术、学问、学位的崇高地位。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在牛津大学极少发生,一旦出现,必然是当事人马上终止与牛津大学的关系。
大学是学术殿堂,学术是大学之魂,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我们要在50多年办学积累的基础上,着力弘扬“以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山经文化,求实崇信,博学笃行,大力加强学术诚信、考试诚信、信贷诚信教育,精心打造“崇尚学术,诚实守信”这一教育品牌。
(五)学生为本。牛津大学对本科生实行基于精英教育和学生为本理念的导师制。学生申请入学时,一般是由各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授审查申请文件,而其中的一位教授,则成为日后学生的导师,全面指导学生一、二年级的专业学习。有了专业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三、四年级学生就没有导师了。导师制是牛津大学进行精英教育,培养本科学生的一种独特的制度。英国大学实行导师制只有两所:牛津和剑桥大学。牛津师生员工多少年来引以自豪和荣耀的就是导师制。因此,导师制被认为是牛津大学这顶皇冠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牛津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堂讲授模式。牛津大学五个学部150个系(所)作为教学科研单位负责提供讲课教师,开设课程,供各学院的学生选修。二是导师制教学模式。牛津大学所创立的导师制是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师在每学期中,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是如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导师每周都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定学生要听哪些课程和讲座,提供一个相关的论文题目、几本书和一份参考文献目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提供书目的阅读,并按要求写出一篇2000字以上的论文,然后组织学生与导师一起参加论文讨论会。会上首先由学生宣读并讲解论文的内容,导师和参与讨论的其他学生可以在讨论会的任何时间提出问题,相互之间就文章的论点、论据进行辩论。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术思想。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对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阅读、研究较少,导师总可以在较多的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导师制教学促使学生对所学科目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临场反应能力,这是牛津教学体系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这种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导师制,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导师能够掌握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能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掘出来。并且,一个刚从中学毕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就能有一位专业水平高且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导师指导,对学生未来成长是十分有益的。由此可见,牛津的导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也教给了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国内高校(包括我校)囿于条件所限,无法直接学习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但它所体现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在进行或曾经进行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但基本没有实质内容。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应该发挥本科生导师的职能和作用,因为这些同志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指导着他们怎么学习、怎样生活、怎样面对人生,指导他们规划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的业务知识,而且要学习学生所在专业的业务知识,以便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行家里手。希望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在这一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有所作为。
(六)学年学分制。牛津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4年,没有弹性学制,也不允许转专业(除非重新申请入学)。如果出现考试不及格,第二学期开学时有一次补考机会,再不及格就取消学籍了,非常严格,尽管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但也很残酷。
在2004年我校处级以上干部暑期研讨班上,我谈过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学分制都是当今高等学校行之有效、比较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年制因年划级、设定学制,执行严格的教学计划,全世界的军事院校和一些著名大学(如普林斯顿、芝加哥、哥伦比亚等大学)一直实行学年制,2001年之前我校实行的就是学年制。学分制随分定级、弹性学制,不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给予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课堂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权,现多数欧美大学都实行学分制。它要求教育资源充裕,意识形态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个人权利。学年学分制则界于二者之间,因年划级,设定学制,按学分考核毕业资格与学位资格,适量选修,相对严格的教学计划,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日本和我国的大学现在基本是实行的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哪种教学管理模式,既与传统文化、传统理念和政治体制有关,也与教育资源的供求状况有关。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资源,学分制的实施也就不具备必要的条件。
我校现在事实上实行的就是学年学分制,我们要结合具体实际,进一步修订各专业全程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要敢于尝试灵活的学制、开出不同风格的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全导师自主的指导,等等。同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又不能盲目的倡导事实上根本做不到的完全学分制。
(七)忧患意识。培训期间,使我深受震撼的是牛津大学这样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对自身发展的深深的忧患意识,以及在延揽杰出人才、招收优秀学生方面积极的开拓意识。
牛津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之一,声名远播,领跑大学之林近千年,却始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资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除了在文史哲、法律、经济等人文社会学科一直保持明显的优势之外,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也不甘落后,保持着学科前沿的位置。比如,2001年5月5日,牛津大学投资1500万英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因特网学院,主要从事因特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另外,牛津投资6000万英镑建设的化学实验室,拥有4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种种举措,使得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得以保证,多次荣膺“英国最好大学”称号便是例证。
为了实现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牛津大学把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广延名师。1998年11月,牛津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有皇家学会会员76人,英国科学院院士105人。名师云集,人才荟萃使牛津大学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法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在英国乃至世界大学中名列前茅,并为其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奠定了基础。
从上得知,牛津大学至今所坚持和推崇的,恰恰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作: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两年来,我们精心组织实施了“四个强校战略”,初见成效,但是距离建成高水平的经贸大学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主要差距还是在这几个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仍需倍加努力。
(八)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英国的科学研究以大学为主体,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牛津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在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以此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学校、学部、学院、科研人员和投资者获益。比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它主要承担着把牛津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介绍给社会的任务和使命,它出版的20卷《牛津英语词典》,享誉全球。出版社每年为大学盈利7000万英镑,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产业。此外,1997年成立的ISIS创新公司,公司本身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专门负责促进成果的转化,它把牛津的科技成果介绍给工商企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对于成果转化取得的收入,牛津大学以超额累进的方式规定了学校与成果发明人的分配比例:5万英镑以下,学校15%,发明人占85%;5万到50万,学校55%,发明人45%,50万以上学校85%,发明人15%。所以,牛津大学的教授说,我们大学的钱不会过多依靠政府,我们的产业已经为我们赚了不少钱。这不仅激励着教学科研工作者,也为学校带来丰厚的收益,为牛津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九)文化建设。牛津大学以其相传近千年的精英教育传统、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和气势恢宏的古典建筑群闻名遐迩。“牛津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国史,西方文化艺术的每一次思潮,都可以在牛津找到一些痕迹”,《牛津手册》上如此记载。作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和全世界无数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圣殿,牛津大学的美丽,来自于她贯穿时光隧道间那扑鼻的书香与幽深的传统。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古典优雅的校园建筑,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无处不散发着独有的文化品味和超凡光采。1683年由艾许摩林创建的艾许摩林博物馆,既是英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收藏艺术和古董博物馆之一。再如巴德里图书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藏书逾700万册,书架相接约有180公里。还有牛津大学自然博物馆,建于1850年,博物馆宏伟的建筑是歌特式风格,使其格外的宽敞明亮。该馆收藏了动物学、昆虫学、地理学、古生学和矿物学等各种标本。还有圣玛丽大教堂,是牛津最大的音乐聚散地之一。豪利维尔音乐室,建于1748年,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音乐厅。牛津大学有150多个社团、学会和“俱乐部”供学生选择参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牛津辩论会”,辩论会每周三晚上辩论一次,题目以政治为主,并经常邀请校外名人参加。辩论会的目的在于提高演讲能力和培养机智敏锐的应变能力,而不在于争是非短长。每晚九点零五分,基督学院教堂钟楼上的大钟就要敲101下,这是因为当年这个学院只有101个学生,钟声是催他们赶快返校。这样的氛围和传统,对于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陶冶高尚情操和为科学奉献的精神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可见,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没有文化的大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离开了文化的浸润,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气质注定也是苍白的。几年来,我校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克明峻德、格物致知”激励感召着数以万计的山经学子,和谐之风吹拂校园。但是,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方兴未艾,高品位的文化载体数量太少。全校师生员工应当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精心培育,努力构建底蕴深厚、彰显广大师生精神风貌的校园文化,全面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