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点采>>>>
本报9月5日报道的《“生态床”滤清莫愁湖》一文,引起不少业内人士关注。这个“生态床”水体净化设施是南京一位热衷于水体净化的老教授研发的。昨天,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达良俊教授给记者打来电话,提出了另一种处理污水的可性行办法——“生物浮岛”技术,即利用大自然生态循环系统让水体“自我净化”,这样不但可持续发展,还节省资金和能源。
记者追踪>>>>
记者随后采访了达良俊教授,他告诉记者,由他主持研究的“生物浮岛”技术已申请专利,其中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已获授权,发明专利也通过预审。达教授解释,这项技术就是借用植物生长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且在治水同时给动植物提供生息环境,目前已在苏州河、华师大校园投入使用。
达教授告诉记者,治理环境不一定都要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一方面这样治理的成本高、见效慢,且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更重要的是自然本身就有自恢复和自循环的能力,“我们还是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充分调动自然的能力,使这一天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苏州河的“水上花园”生物浮岛。
华东师大校河“水上花园”生物浮岛。
利用水循环代谢
达教授目前从事的植被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应用以及恢复生态学技术开发,就是要研发通过自己的能量,自己给自己“吐故纳新”,维持健康生态环境。达教授向记者介绍了“生物浮岛种植”技术原理:在一片开阔的水面上安置生物浮岛,浮岛装置是一根中空的PPC管,然后把装有纤维介质的网袋挂在浮岛上,再在介质上种植植物(如:鸢尾)。达教授说,在水面上一般是种植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浮水植物,而在岸边则种植以水生花卉为主的挺水植物,除改善水质外,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居地。这样一来,经过植物、动物和水的循环,“水流动起来了肯定就会进行自我代谢、自我进化,‘流水不腐’也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这种净化过程是持续进行的,不需要特别“关心”它。
达教授介绍,现在水污染主要就是表现在水质的富营养化上,水中的氮、磷含量超标,但脱磷去氮的成本高,目前经常使用的物理、化学方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根治污染。“事实上人们忽略了,自然是一个聪慧的系统,植物本身就有这个功能,通过它们的生长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生物浮岛”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研究的。目前,“生物浮岛”装置已在华东师范大学投入使用,校园里的一条河流现在已能自我代谢、自我进化了,“效果相当不错!”
“水体景观绿化”
另外,达良俊教授还特别提出了“水体景观绿化”概念,即在水体景观改善和创造方面,应用水质控制与水体景观创造相结合的“水体景观绿化”的新方法。以纤维为载基,结合应用“卷筒”和“浮岛”等新技术手段,栽培水生花卉等,一方面起净化水体作用,同时又兼美化景观作用。具体操作时,先在岸边放置预先种植有水生植物的卷筒;在开阔水面,安置生物浮岛,在浮岛上附载预先种植有挺水植物的网袋。一方面通过植物生长吸收水体中污染物质,更能起景观美化作用,同时卷筒也会逐渐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生物浮岛也将成为“水上花园”,为水体增添景色,并成为吸引水鸟的好场所。
达教授表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有关部门在处理污水时也要兼顾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始终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类与自然处于敌对的关系,但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人终归要回归自然,寻求与自然的和谐。
实习生孔姝 本报记者朱亚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