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武静)最近一段时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以通俗的语言、幽默的比喻和不乏时髦的词汇作历史文学讲座,引发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议,同时也引起省城部分大学生关于高校教师标准的讨论:高校教师能不能像易中天一样,将传授知识变得更加简单通俗?
记者昨天登录省城某高校的BBS论坛,发现一条题为“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师?”的帖子,引发了众多大学生的热议。 发此帖的同学表示,希望把其在学习中看到的一些感觉好的和不好的教师的表现,综合一下,从正面对大学教师提出一些要求,并希望能引起关注、讨论和参与。
此帖一出,跟者甚众。其中不乏新异且颇有见地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现在大学课堂习以为常的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现象,多与老师教学不够生动有关。“老师要有激情、个性,热爱教育事业。首先在人格魅力上吸引学生,这样我们才有上课的欲望,同学都厌倦了部分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毫无生机可言的教学方法,满堂‘无用的废话、伟大的空话’。”“还有老师把发黄的讲义年年拿出来讲课。”“大学学术为何不能走出象牙塔?为何教授们非要板起脸来做学问?”
部分“乙醚”(“易中天迷”的自称)也认为,大学老师一定要有好的口头表述能力和剖析思路,能够将死板的理论讲“活”,可以将历史复活成“故事”,“如易中天先生一般,将学生的胃口吊起来广泛参与。”还有一位同学寄语高校老师:“多在教室少在家,多写板书少出书,多讲心得少念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