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国栋是西安市卧龙巷干休所里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负责锅炉水质检查和院内安全消防等事务,他对这样一件事记忆犹新:有天晚上都快12点了,老红军施德宜的儿子突然从外边打电话到所里,说施老在家出现身体严重不适状况,需要赶紧送到医院治疗。 所里马上安排好车辆后,他和同事赶紧把施老送到了西安市第一医院检查,准备治疗,结果医院说并无大碍,施老只是在洗澡时擦破了身体,当晚不过虚惊一场。
周国栋说:“像这种半夜三更起来处理紧急情况的事都是家常便饭,但不管情况后来是真实的还是虚惊的,我们都必须尽到责任,避免意外。‘全心全意为老红军服务,一丝不苟为老红军排忧解难’,既是咱的口号,更是咱的义务和责任,即使小到一些针头线脑的事,我们都会积极来操办。”
(二)
负责干休所车辆使用与保养的宛喜忠师傅,在所里的资历不可谓不深:1982年,他从部队转业回西安后没多久,就调入干休所工作一直至今。“所里的老同志,不管是老红军还是其他老干部,没有我没接送过的。”我们见到宛喜忠时,他刚从西安市第一医院接老红军郝耀亭回来。他随便拉起一件小事讲给我们听:“一次,一位姓陈的老同志突然身体不适,儿子和家属一时又叫不回来,结果就靠所里人帮忙照料了。我用车先把老同志拉到四医大,然后做检查。我背着他先上四楼,又跑二楼,再下一楼,上下往复,来回奔波,那会儿不知困也不知累,那位老同志失禁,屎尿拉了我一脊背,我也没在意。”
宛师傅是这样解释他的工作性质的:“老同志有了病的话,司机必须把他们及时顺利地送到医院抢救,尽管咱在工作中被误解甚至被为难的情况也不少,但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对他们的救治。”
(三)
杨瑞龙于2004年调入卧龙巷干休所,此前他一直从事老干部工作。他来后,所里开始了一项至今已实施三年的“一对一包户服务”活动,干休所内总共10名工作人员,每人都建立了包户对象。
“老红军施德宜是我的包户对象,天天少不了问候他,楼梯口看见了也少不了搀上扶下的。他家里常有不方便的时候,没水了,咱给弄上,灯泡坏了,咱给换上,煤气要换了,咱给扛到四楼,送到家里去,有个小病啥的,都少不了去看望慰问。有几次看见施老没有人陪,一个人去附近公园溜达,我就盯着他,远远地跟着在他后面走,就怕他出个啥意外。”
冬天供暖也是大问题,因为干休所情况特殊,得根据老同志们的实际需要来开放、关闭暖气,“所以比起西安市惯常的11月中旬开、3月中旬关,我们这里就得提前开、推后关,相关的事儿可不少,光是锅炉审验,就得跑很多路,找很多人。”
有老红军、老同志病故时家属不在身边的,杨瑞龙就把要料理的事情一揽子承包了。“从接送老人去医院到后来写悼词挽联,包括叫灵车、送火葬场,都得管。尸体也处理过多个,擦身子,穿衣服,甚至还剃过头。”杨瑞龙说,等子女们从外地回来了,一见面就说感激话,有的还要拉你去家里吃饭,“客气得让人都不敢跟他们碰面”。
杨瑞龙说:“在这里的工作,没有‘大工程’,也不出惊天动地的事,干的都是一些平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但我们的工作对象很特殊,他们是老红军,是老英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基础都是他们当年流血流汗打下的,因此怎么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休养条件,永远是我们分内的事。”
(本报记者 张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