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州
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是大革命的策源地,这一时期毛泽东曾4次到达广州,建国后更是多次到访广州。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一大、1925年9月出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以及1926年5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历经了国共合作中诸多复杂情形的毛泽东,开始在国共两党日益展现他的影响力。农讲所的实践,让他更加坚定自己对于中国农民问题和中国革命的判断。这也是他和周恩来合作的开始。
建国之后,毛泽东也多次到访广州。1954年10月下旬,是建国后他第一次来广州,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制订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大跃进期间,是毛泽东到访广州次数最多的一年,并在这里度过他的65岁生日。《卜算子·咏梅》是他1961年12月在广州所作。
记者◎王鸿谅 特约摄影◎蔡伟
中山四路42号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以国民党的名义先后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育了800名农民运动干部。第六届的所长由毛泽东担任,时间是1926年5月至9月,地点在番禺学宫,现在的中山四路42号。
说到农讲所历史,现任馆长卜穗文颇有几分得意,在他印象里,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而且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级别的纪念馆,全国仅两处,一处是湖南韶山的毛泽东故居纪念馆,另一处就是广州农讲所。所名是1953年由周恩来亲自题写的,名字显然字斟句酌过,全称很长——“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1926年5月至9月间,正逢中山舰事件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处于破裂状态的艰难时期。毛泽东是这几个月间唯一一个在国民党中任职的共产党人。在第六届讲习所里,毛泽东开设了23个课时的“中国农民问题”讲座,还负责另外三门课程。周恩来是这一期的教员之一,负责讲授军事课程。这个夏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密切合作的一个开始,而农民问题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密切关联,也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卜穗文说,考证第六届农讲所的旧址并不难,因为当时在报纸上打广告面向全国招生,共招收了327人,地址也是公开的,很多人都能提供具体描述。这旧址就是番禺学宫,原本是座孔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建国后,1953年成立修建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筹备委员会,对此处修缮复原。纪念馆于1956年正式成立,次年开放,196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为了在农讲所旧址周边修建广场,拆迁走了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和20多户居民,此后基本格局就没再变过。“文革”期间,纪念馆正常开放。1976年毛泽东逝世,广东省吊唁的灵堂就设在农讲所。卜穗文回忆,那时自己还在读初中,学校组织前来吊唁,农讲所周围全是排队等候的哀伤人群。灵堂设立了一周。
现在农讲所中的馆藏文物有1152件,一级品64件。在诸多陈列展品中,有一份“第六届农讲所毕业考试题目”,共六道试题: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在哪里?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议决案是否即为民生主义的实行?农工运动决议案中所举的各项具体议案与民主主义有何关系?你若站在严格的党的纪律和忠实的立场上怎样判评西山会议?中国国民党组织最主要的精神在哪一点?何谓党团,怎样运用党团?据史料,1926年9月11日,经过了这场考试后,318人顺利毕业,奔赴到不同的革命岗位。
纪念馆距广州市的中轴线中山路不到两公里,交通便捷,直达地铁此处的站名就叫农讲所。近年来,农讲所保持着每年20多万的参观人数,从开放至今,卜穗文说,累计参观人数已经达到2600多万。
中共“三大”会址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第一次南下广州。毛泽东在“三大”上第一次当选为中央局(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央局秘书。会址经考证为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毛泽东与会议代表陈独秀、李大钊等的住处是距会址仅两分钟路程的新河浦24号“春园”。
1923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中心议题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为此,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广州,会址选择了当时东山偏僻幽静的处所,有利于保密,但由于保密功夫做得太“到家”,史籍和档案均无记载,以致成了中共党史上的一个谜。
1972年,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成立调查“三大”会址小组,主要由近代史专家、研究员黎显衡先生负责。当时尚健在的“三大”代表有毛泽东、徐梅坤、罗章龙和刘仁静。黎显衡回忆,“要找毛泽东主席难以办到,而历史上罗章龙曾执行过‘错误路线’,刘仁静曾加入过‘托派’,他们都属‘审查’对象,是政治上‘不可靠’的另类,所以调查小组就将重点放在时任国务院参事的徐梅坤身上”。
黎显衡回忆,1972年10月13日,徐梅坤飞抵广州,下榻沙面胜利宾馆。当他们拿出一份出处不明的《访问徐梅坤记录》给徐老过目时,他脸色陡然凝重起来说:“中共‘三大’是重大历史事件,此材料未经本人核对,有严重错误,会遗祸后人。”他们当即在徐老面前将此材料烧毁,重写访问记录。这是调查前的一段序曲。调查组陪同徐老天天往东山勘查,走遍新河浦、瓦窑街、恤孤院路、培正路等许多街巷,对每幢旧建筑都细致观察。又请当地一些老居民与徐老多次座谈,介绍街道环境和房舍变迁情况。终于找到与“三大”有密切关系的几幢房子,即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代表居住的新河浦24号“春园”,毛泽东与谭延商谈国共合作问题的培正路简园,以及会址对面瓦窑街1922年新建的逵园,“这三座别墅式建筑,成为寻找‘三大’会址的坐标”。
黎显衡记得,徐老站在逵园门前说,逵园房顶上“1922”字样没有变,“三大”开会期间,天天看见它,印象特别深刻,这房子是华侨和青年学生居住的。他们开会时,为保密,不敢在会场唱《国际歌》,后来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凭吊才敢轻声唱。“三大”会址就在逵园对面,两者只隔着一条小路。但逵园对面现今的房子,不像“中共三大”开会时的房子。随同调查的一位老居民说,原来的房子于1938年被日寇飞机炸毁了,现今房子是解放后才建的临时仓库。调查组从档案馆找到1923年8月19日测量的“四区二分署恤孤院后街图”,标明逵园对面的房子为31号。黎显衡说,“此图是‘三大’后不到两个月内测量的,十分可靠,科学地印证了徐老和老居民的回忆”。
为复原会址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调查小组找到当年曾参与建造此房的老工人,请他据回忆画了一张“三大”会址的草图。又请退休的建筑工程师依照草图画了会址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再找人按图纸制作了“三大”会址模型。徐梅坤看了以后连说“很像、很像”。这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的普通房子,东临恤孤院路,北隔瓦窑街与逵园相对,建筑呈正方形,长宽各约20米,高6米。二楼两间是宿舍,间墙只有半截,上有金字架承顶横梁等,顶上没天花板,仰视就能看见瓦,一部分代表就住在这里。在楼下的会议室中央,摆放着一张西式长方凳。据考,房子和家具都是中共广东区委临时租来的,没有电灯、自来水、浴室和厕所。
1974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复原“三大”会址的请示报告连同黎显衡他们写的调查报告、“三大”会址模型等,一同送呈中宣部。1979年12月,旧址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7月,大规模复建之后,“三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开放。
春园
广州东山新河浦路现在是一条单行道,这一代的房子,有许多都保留了历史的原貌,按照广州“东贵西富”的说法,这里以前都是显赫的大户人家的住地,他们房子的样式,即便是西关富起来的商人们也无法企及,现在广东省委的驻地也在附近。
新河浦路上连在一起的22号、24号和26号这3幢建筑洋楼统称“春园”。这3幢洋楼都是3层砖木混凝结构的公寓式楼房,由一名黎姓华侨和另两位华侨一起出资,修建于1922年,借鉴了欧美的建筑风格,又糅合了广东传统民居特点。目前用作展馆开放的,是居中的24号,旁边的22号现在依旧是私人住宅,26号是新河浦路幼儿园。
春园24号的第一代主人就是那位黎姓华侨,因战乱和时局变幻离开广州去了美国。解放后,新河浦路一带的房子都被军管,后来交给省委,用作机关人员宿舍。90年代开始,逐步给华侨落实政策,在手续齐备的状况下将房屋归还原主。黎老先生拿回24号后,并没有回来住,而是委托亲属管理。颇有人脉的本地商人黄柳潮1999年从黎家买下了24号,今年51岁的黄柳潮在广州买下的老房子不止这一处,他戏言自己喜欢住老房子,“不用交管理费”。
刚买下24号时候,整栋房子“乱七八糟”,黄柳潮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装修,房子的外立面保持原状,但内部空间做了一些改变,一家7口在里面的生活很平静。2006年3月20日,接到政府方面电话,内容是文物部门要收回春园用作纪念展馆。政府按每平方米1.2万元给他补偿,春园24号的建筑面积是614平方米。原本说给他1个月时间搬家,因为要赶在7月1日之前做好开馆筹备,时间又缩短了,4月10日,黄柳潮搬离24号。他的新居仍旧在新河浦路上,距春园只有几分钟路程,也是一幢老房子。面积比24号稍小一点。黄柳潮说,上一任买主是100万元买下来的,卖给他的时候是300万元,而现在,“至少要出价800万元,我才会考虑卖”。对于黄柳潮来说,春园的那些房间,承载的是家庭生活的记忆,只是,现在都得放下了。
(封面故事“毛泽东地理”包括以下内容:
34 毛泽东地理
38 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重庆/延安·西柏坡/井冈山·庐山/广州/韶山·长沙/其他
78 毛泽东的1949——共和国开始
80 去莫斯科,重建中国与世界关系
92 进城,收拾旧河山
100 建国:共和国的政治理想
108 1946~1949:战争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