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金陵晚报记者 贺沂沂不久前,南京日报转载了《北京科技》的一篇新闻,题为“科学家质疑达尔文进化论,新研究称猿在水里褪毛进化成了人”,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然而,近日,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汉奎却专门致电本报,称这一论点由于和很多事实依据不符,在学术界支持者很少。 许汉奎说,随着现代人类基因的发现,很多过去不解的人类演变之谜,都有了科学依据,“达尔文没能看到这一最新的成果,也没有意识到它在进化中起到主导作用,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不足之处,但这不能抹掉进化论的不朽光辉。”
达尔文进化论得到科学界公认
“猿在水里褪毛进化成了人”这个观点,是作者根据猿猴与人有较大差别而提出的,比如猿全身有毛而人没有、人有泪腺而猿没有,人有亲水性而猿没有等。作者还认为,人与河豚海豚较接近,而河豚海豚,包括鲸类等哺乳动物最初也在陆地,后来才来到河海中求生,因此猿也是先到河海,后来返回陆地。许汉奎说,这一论点与很多事实不符,自法国拉马克提出人起源于类人猿,英国赫胥黎在1863年从解剖学和胚胎学也提出人和猿同一祖先。“特别是1871年英国的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用大量依据证实人类起源于猿猴,此进化论越来越得到科学界的公认,而且经过几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以及大量地层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古人类学才得出人的进化过程。”
至今未在河湖中发现古人类化石
这个过程就是众人皆知的:从南方古猿(又称早期猿人,距今700万至100万年)进化为直立人(又称晚期猿人,距今250万至20万年),再进化为智人(距今20万至1.1万年),最后为现代人(从1.1万年至今)。许汉奎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完整地显示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变化。“这些古人类化石绝大多数发现于陆地的山坡、凹地和洞穴中,至今尚未真正在河湖的沉积物中发现古人类化石。我国在世界上算是古人类化石分布最广的,从黑龙江到广东,从台湾至四川甘肃东部,化石点多达82个,但至今也未在河湖沉积物中发现有古人类化石存在。既然无化石依据,怎么能证明猿曾生活于水中呢?”
基因突变导致人少毛且直立行走
许汉奎还举例说,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长毛的有很多,比如水獭、企鹅等,“它们都有浓密的毛,也不妨碍它们游泳,日本北海道有一种猴喜欢泡在温泉中,也没有见它们有脱毛的现象。人类虽有亲水性,但从身体各个器官和条件看,均不适合长时间在水中生活。”那么,人为什么少毛?又为什么会直立行走呢?许汉奎也坦言,根据达尔文的观点,这些变化都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为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但这其实仍然无法彻底解释这些疑问。”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家们根据分子生物学,提出了“新达尔文进化论”,其中的解释是:物种的进化既与环境改变有关,更重要的是物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就是说,如果因为基因突变造成的这一新的物种,能直立行走,或少毛,而且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并能将这一基因遗传下去,那么这个新的物种就产生了。”
达尔文进化论有不足但不能否认
许汉奎说,曾有报道说土耳其一个家庭成员全身都长毛,被当地人称为狼人,我国也曾出生过毛孩,“这其实就是掌管毛发生长的基因发生了返祖现象。甚至还曾有人出现过长尾巴的返祖现象,这都是属于同一原因。”因此,人在进化过程中比猿少毛,能直立,是因为基因突变造成的。许汉奎说,有人曾问,为什么现在的猿不变成人呢?“这种改变是要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特定的猿,如腊玛古猿(生存于距今1500万至800万年间),方能实现。可是这种猿已经不存在了,怎么能变呢?”“南京古猿有4个种,也只有其中一个种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基因发生突变,才进化为直立人,而其余3个种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灭绝了。”许汉奎说,达尔文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学者对基因进行了研究,但达尔文当时并没有看到这一最新成果,因此没有意识到基因在进行中起到的主导作用,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不足之处,但这不能抹掉达尔文进化论的不朽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