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所涉及的演员数量众多,如果说真是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剧组,它的各种投资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光前期选演员这块恐怕就要花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如果从成本和制作周期考虑,假使没有这么多时间在专业演员中筛选,他只能采用一种不用走出去的选演员方式,这就是等人家送上门来——面对社会海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尽快解决演员来源的一个办法。”
当然,王孺童也提出这样的问题:“海选上来的人中有几个是通读过一遍《红楼梦》的?再说要对这部作品有一定层次的认识,就更少了。 所以说只是从形象上选出来的海选者,还是相当盲目。如果不拿出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培训,肯定不行。
当时电影《红楼梦》是请了当时著名的红学家给演员们封闭在一个宾馆里,用了2个月的时间天天上课,当时刘姥姥的扮演者是赵丽蓉,她不识字,我外公拿了一套《红楼梦》的连环画给她看,连不识字的人都要对作品进行认识,这才行。这还都是对专业演员来说的。那些海选上来的演员还什么都不是呢,社会上的人不管是对表演还是对作品的理解上,根本都不行。” 问题3:影视海选到底在企图什么?谁在受益?
既然,专业人士都知道,海选其实很难选出有效的演员,那为什么制片方还乐此不疲、兴师动众?《红楼梦》的海选据说要长达小一年,这不得不让人对其动机提出质疑?是单纯为了造声势还是在利用“悠长假期”别有所图?别的不说,大观园的门票连日来如此暴涨所呈现出的市场效益难道与制片方没有任何联系?《红楼》海选图的到底是什么?
某资深副导演:《红楼梦》肯定新面孔居多,但背景会有水分
对此,马燕答道:“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降低门槛,让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能有一个更好的机会来展示自己,拿《红楼梦》作为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在参选的同时,可能还有机会被别人看中。其次,《红楼梦》是经典名著,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并没有看过《红楼梦》,我们希望通过海选演员让更多的人来重新关注《红楼梦》,从而掀起重读名著的热潮。”
相反,另一剧组副导演X的一席话似乎更一针见血,他说:“海选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海选是作秀,是炒作;第二,是在目前的演员队伍当中找不到剧中所需要的角色,想通过海选来发现一些比较优秀的演员,但是选演员必须是选择会演戏的人,也许没学过表演的人,从外形和气质来看都十分适合剧中角色,但很有可能一试镜完全不会演戏,这样导演就会考虑是否用他。现在的电视剧都是‘快餐文化’,投资方讲究的是短平快的操作模式,因为钱不等人,钱的问题就是时间的问题。”
“说白了,要是想在海选中选出一些从没演过戏的人出演剧中角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海选其实就是一个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宣传和造势。现在《红楼梦》造势如此之大,最后选出的主要演员肯定不会是老百姓熟知的演员,不管是从哪个渠道选出来的肯定是新面孔,只是这些新面孔的深层背景如何,如与制片方某些人是什么什么关系,一般人是不会知道的。而最后这种海选的形式大家可能会认为它就是成功的,但这里面肯定是有水分的,一切只是为了吸引大家眼球罢了。”
马燕还坚持说:“一些没有被选上的年轻人也会有别的机会。这是一个出口的问题,这么多人里面总会有没选上的,但他们会有其他的才艺,我们也会有相应的时间考虑这些有才艺但落选了的参赛选手的问题。我们北京电视台缺主持人,如果哪个选手在选秀中展现了主持的才能与天赋,我们会考虑他加入北京电视台的主持队伍。”
但问题是,北京电视台的台聘、部聘的指标一年才有多少,又有多少有经验、有资历的人在那里排队,马燕的话能否兑现实在是个未知数。
副导演X还告诉记者:“这样的海选负面作用肯定是有的,有些年轻人甚至会为了靠近剧中形象去做整容,把自己copy成角色需要的样子。《红楼梦》海选演员首先利用了海选这个形式,利用了很多年轻人都想一夜成名的心态、与他们的热情、对梦想的憧憬,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