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常常被误认为是一些完全不可理喻的怪物。实际上,简单的“妖魔化”往往会不经意地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纳粹的许多罪行都是基于相当普遍的、世俗的偏见之上的。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段历史之中,看看纳粹的全貌。 在此,《希特勒与纳粹主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者恩佐·克罗迪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教授,也是欧洲现代史的专家。本书从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和纳粹的崛起开始,到德国战败为止。语言简洁明了,再配上大量图片,纳粹德国13年的全景跃然纸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就一直处于动荡中。虽然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在帝国残余、民族社会主义以及德国共产党的三重攻击下,民主政治危机四伏。在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几乎每两个德国工人就有一个遭到解雇,而民主政府却在党争中摇摇欲坠,更加使得民主失信于民。此时纳粹以“民族共同体”为口号,宣称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别的强大德国。这迎合了当时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心态,迅速攫取了许多德国老百姓的好感,纳粹也一跃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后,通过重整军备减少了失业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比如创立“大众”汽车,以便让每个德国人都买得起自己的家庭轿车。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人会自发地拥护纳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纳粹对于国家的敌人,对那些不同政见者却有各种恐怖工具来加以迫害。尤其是在“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下,民族的界限变成了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的区别,那些不受普通德国人喜爱的犹太人、吉卜赛人、同性恋者统统成为灭绝的对象。
一边是德国工人对希特勒的欢呼,另一边是犹太人走向奥斯威辛;一边是壮观的“意志的胜利”,另一边是集中营里“交谈则枪毙”的警示牌。今天看起来颇为吊诡的场景,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地并行不悖。或许我们不应该苛求当时的德国人,毕竟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恐惧工具都是强大的。但这段历史让我们铭记,当人们受到自身利益影响和面临实际困难的时候,更需要自我警醒,就如阿伦特所洞见到的,“平庸的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