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 “西班牙———加拿大人民流动输血队”
白求恩除擅长手术以外,还发明了许多新的手术器械,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专业技术高明、对技术精益求精、有献身精神的外科大夫。1936年8月,为了援助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的正义斗争,北美洲人民组成了“林肯旅”志愿军,白求恩大夫担任了“加拿大”营的医疗队长。 白求恩在西班牙战场,创造性地组成了“西班牙———加拿大人民流动输血队”,在100多公里的战线上服务,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来到中国以后,他深刻体会到流动血库和输血技术在战地的必要性。
传授 中国史上第一次战地输血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第一次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大夫向战地医生们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并对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进行操作。当时,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首次尝试输血给患者。验过血型后,白求恩大夫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紧靠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连着注射器。白求恩抽拉针栓,叶部长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这是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发展 4000人加入“志愿输血队”
为了抢救受伤的战士,白求恩大夫曾3次献血。为了解决血液供给和储存的问题,他倡议组织了群众性的“志愿输血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血型鉴定较为宽泛,在当时O型血被称为“万能血型”,可以提供给任何血型的人,而是O型血的白求恩经常带头输血。他所组织的10人医疗小队,6个西班牙人,3个加拿大人,1个美国人,无一例外都是O型血,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流动军用血库。消息传开后,边区的农会、武委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献血预备队,每天从中选取8人,每人献血500毫升(目前义务献血指标为每人每次200毫升)。当时,白求恩将储存血液的瓶子封存,贴上标签,放在山上泉水中冷藏。之后,在短短一年里,这支“献血队”发展到4000人,每天需要5辆送血车将血液送往前线提供给伤员,并创下了1年里1900人献血的纪录。链接
人类输血的历史
我们现在都知道,如果失血过多而得不到输血,人就会死亡。人类初期的神话和童话早就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血即是生命的道理。所以他们会在猎杀或宰杀动物后,把动物身上的血喝掉;在战斗中,甚至吮吸被自己杀死的对手的温热的鲜血。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汲取力量和勇气。
1492年,一个犹太医生第一次把喝血作为医疗手段,他给一个因中风而生命垂危的病人喝男童的血。当然,病人没有因此得救。要进行专业的输血,首先必须具备血液循环的知识。大约在125年之后,英国医生、生物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才发现了血液循环。1665年,英国人理查·洛厄(RichardLower)第一次成功地实施了动物间的输血。1667年7月15日,巴黎数学教授和御医让·巴蒂斯特·德尼(JeanBaptisteDenis)同一位外科医生一起,进行了把动物血液输送到人体的手术。这次尝试也成功了。但是,这样的手术大多会引起人的器官功能紊乱,动物血在人体中会遇到强大的抵抗力。
1825年,英国助产士詹姆斯·布伦德尔(JamesBlundell)为一个大出血的产妇进行了人体输血。尽管输血成功,但后来这样的尝试并没有很多,因为受血的病人血液易凝或产生凝集反应,使输血一次次失败。所以,医生们更愿意使用1881年由德国医学家阿尔伯特·兰德雷尔(AlbertLanderer)引入的静脉盐水输入的应急措施。
在20世纪初,维也纳血清学家卡尔·兰特施泰纳(KarlLandsteiner)发现了输血血型不同所造成的凝集反应。为了输入血型相同的血,防止凝血,1921年德国人厄来克(Oehlecker)发明了生物性预试法以及提出了验血、从血库取血等措施,从而避免了输血的危险性。(摘自《医药文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