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花瓷片被贴在了上海美术馆一楼到四楼的楼梯踏步侧面,参观者拾阶而上的时候,仿佛“青云直上”一般。 本报记者 周寅杰摄 苏州香山帮徐永甫、徐和生师徒于上世纪完成的苏式鸳鸯厅木工模型。 本报记者 周寅杰摄
十年上海双年展,从艺术圈的自娱自乐到擎起一个城市的当代“艺术季”
一个渴望创意的社会,需要以放松心态面对生机勃勃的当代艺术新奇探索
湖北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龚剑近几天在上海的生活十分忙碌:接受一个当代艺术奖,会见海外收藏家、艺术基金会和策展人,参加两个作品联展,还“赶场子”一口气看了五六个艺术展览——“了解一下,回去可以多给学生们介绍些情况”。
很难统计,像龚剑这样专程赶来看展览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当代艺术的收藏和关注者,近一段时间在上海究竟有多少。9月初的上海,已是国内外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地点——一切只因为“双年展”。
“超设计”的上海双年展:学术主题也“散发日常气息”
9月5日晚,细雨飘忽,位于市中心的上海美术馆里,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如期开幕。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94位(组)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将在未来的两个月中“占领”整个展馆内外,一直“蔓延”到了相邻的人民公园。
美术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东北角外墙上,陡然多了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斗拱——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转角斗拱的复制品。走进一楼大厅,居中陈列的是40年前苏州香山帮杰出匠人徐永甫、徐和生制作的苏式古典建筑木结构模型,其繁复精美和工巧令人叹为观止。而在一个以前卫、探索为旗帜的艺术展上,与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迎头相遇,不惟让人意外,也有时空交错的恍然。
这一届的上海双年展以“超设计”为主题,包括“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3个部分。“设计与想象”展示当代艺术家如何以全新视野重构设计对象,对设计进行“再设计”;“日常生活实践”激发艺术与日常事物的交汇,在艺术家的日常实践中构筑社会生活的美学思想;“未来构建历史”将当代艺术的实验观念与社会历史的乌托邦想象相结合,探讨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构与演变。
学术性的双年展主题阐释起来玄奥无比。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做的“翻译”却简单直接:今天的上海正是一座设计之城,“设计”无处不在,“超设计”的主题与当下都市生活紧密相连。艺术评论家毛时安的话更形象生动——今年的双年展“散发着浓郁的日常气息”。
除了引入斗拱等历史设计杰作之外,本届双年展是“明星”众多的一次:在“超设计”大旗下,主办方邀请了我国台湾漫画家几米,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冰岛女歌手比约克的男友、多媒体艺术家马修·巴尼等大众知名的流行艺术家,让一批年轻的“粉丝”也关心起了“双年展”。
“每天都有记者问我,比约克、马修·巴尼会不会来,几米会不会来。”第六届上海双年展总协调人张晴说。担心邀请几米这样广为人知的时尚插画家有炒作之嫌,会削弱学术探索特性,双年展组委会还有过犹豫和争议。张晴抱怨,许多记者只关心“明星”而忽略了不少艺术家富有意义和有趣的创作。
但张晴们显然是抱着比以往更为开放、大众化的心态来操办本届双年展的,也不排斥借由几米等人的声名,引领更多专业圈外的年轻观众走进双年展,从“追星”开始,顺便看看其他作品。双年展不仅积极寻求市场合作,还用策展人开写博客、参与《头脑风暴》等电视节目等方法进行社会推广,不讳言“营销双年展”。
“好玩”的双年展:以新鲜探索激活感官和心灵
作为普通观众,如果并不勉强要“看懂”,或者非要找出作品的微言大义,那么,双年展上真有不少“有趣”创作。看展,是唤起日常生活逐渐麻木的感官和内心的一次游玩。
巴基斯坦艺术家欧斯曼·汉的参展作品《静物光流》,用特制的投影设备,为玻璃瓶、饼干盒之类普通日常物件,打上两条流光溢彩的光河,颠覆了西方静物画传统。观众可以把随身物品放在桌面,体验创造或者搅乱光河的过程。
荷兰马聂科斯·尼杰斯的互动装置作品“跑步机”,由一个类似跑步机的装置和一个8×4米的大银幕组成。银幕上的图像是移动的、空旷的深夜都市街景,观众在“跑步机”上的奔跑速度和方向,将决定银幕上的情节与图景。作品显然是隐喻急速运转得令人疯狂的现代生活的真实本质,其形式更像是一段逼真好玩的电玩游戏。
在中国艺术家丁乙的“时空邮局”里,观众可以在现场向未来寄发信件、表达心声,也可以作为“未来人”检索、查阅别人寄发的信件。
美术馆外,美国和澳大利亚艺术家制作的彩虹雨,让人领略水珠和彩虹的美丽,还可以打着伞冲进去,让不同雨点洒落在雨伞或地面上,用发出的美妙乐声“谱成”你的乐曲;一台手扶拖拉机,被艺术家套上了哈雷摩托车外壳,成了可供骑乘的好玩而时髦的怪物;《失掉的一拍》则需要观众和着节奏,为电脑控制的七彩铃“补”上它缺掉的那一个“铃”,让人人熟悉的乐曲重归和谐流畅……
需要留神的是,走在美术馆每一处,你都可能与作品相遇,无意间也会变为“创作者”:美术馆楼梯上,有来自景德镇的艺术家李立宏以云朵纹样的青花瓷片贴成的作品《ChinaRoad——云梯》,以“China”的双重含义,引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状况的浮想,而“青云直上”的蕴意,更让“爬楼梯”变得轻松愉悦;另一件作品会将每位参观者的体重记录在案,通过不断累加,得出已有参观者的总重量……
十年双年展:一个城市“艺术季”,是培育创意灵感的“湿地”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筹办之初,众多展览单位积极要求“加盟”,在上海美术馆的本展和一系列讲座之外,主办方只组织了两个系列展:在南京西路中信泰富“时尚沙龙”举办的“行进——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利物浦作品展”,在淮海西路上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上海城市雕塑中心内举办的“国际大学生作品展”。三个地点间的跨度,正是上海市中心最繁华、也最具城市特质的地带。
除此之外,在上海,有更多的展览在9月5日前后几天相继拉开帷幕——仅在9月5日、6日两天,记者收到的各类艺术活动开幕通知,就有五六份,东自位于浦东的证大艺术中心,西到西郊青浦新城,让人陡然发现上海的艺术地点之多。几乎所有经营当代艺术品的画廊和知名展馆都不得空闲,被活动挤得满满的(部分活动见本版“都市展厅”栏目)。
双年展总协调人张晴不时心生烦恼:一些艺术活动策划时大打“擦边球”,“当代艺术双年展”、“设计双年展”、“文献展”多多,名称上有混淆视听之嫌。更多展览和艺术活动干脆自称双年展的“外围展”,引得双年展组委会派出律师“严正声明”,生怕某些活动“株连”自己。
双年展的“外围”,仍是城市的“内在”。不管有没有“外围展”的旗号,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正是由于上海双年展的成功产生了巨大影响,才引来上海9月当代艺术活动的空前活跃与繁荣,日益成为当代艺术界的重要地点——每逢双年展开幕一周前后,几乎所有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士和机构、艺术生产和流通链条上各个环节要素,都会自觉汇聚此地,展示、沟通、交流。今年,由于亚洲三个大型双年展“结盟”——新加坡双年展9月2日、上海双年展9月5日、韩国光州双年展9月8日相继开幕,联动宣传,甚至尝试组织跨国参观航班,更有人惊呼为“全球当代艺术界开大会”了。
借用国内演艺业刚开始营造的“演出季”一说——在上海有了双年展的粗壮主干和众多艺术机构的繁枝茂叶,一个活力十足、百花竞放的城市“艺术季”已在彰显效应。
此时,上海双年展刚满十岁,却已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事之一。与有上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卡塞等欧洲双年展事相比,年轻,敏锐,富有激情;在上海的数张城市文化名片中,专业性极强的双年展“个子”不大,却因个性鲜明而让人印象深刻。
“很多实验艺术作品,我也看不明白。但现代艺术的好处是总能给你带来思考和启发。我们是为这些具有启发性的东西搭建平台。”国画家、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的话,足可诠释双年展的现实意义——对于正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上海,以及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中国而言,它正是这座城市不以实用功利为目的、“纵容”灵感、培育想象力的一扇“天窗”、一块“湿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