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艾未未(著名诗人艾青之子)9月6日的一篇博客引来很多网友的关注,他在博客中的文章《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还我一个原来的北京》中,不仅为正在积极筹备奥运的北京城市主色调发出“牢骚”,其实,也为国内大多数还在争论城市标准色的城市提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多元化还是统一性,这是一个问题。
博客引发的讨论
9月6日,艺术家艾未未像往常一样撰写他的博客。这篇名为《还我一个原来的北京》的文章被多家网站转载,更被一些网友转贴在一些热点论坛,或者收藏在自己的博客中,引起了各地网民对于“城市色调”的广泛讨论。
“今天眼前的景色使人难以想象,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竟然无法辨认出家门。整个胡同都被刷上了焕发着生假青色的冷灰色,所有的破败的门也在没有修复的情况下刷成了朱红,制作品质粗糙简陋的令人作呕。”艾未未在博客中如实写道。
艾未未对此比喻作“如同给街上的每一个人发了一顶同样的帽子,同样的衣服,无论是男女老少,胖瘦高低。”
显然,艾未未一直对“城市主色调”这个问题有所关注,不管从文章标题,还是文章中一些颇为夹带情绪的“艾未未式”话语都能窥见一斑。
艾未未毫不隐藏地在“针砭时弊”时呼吁:“大概是该从野蛮的封建文化中走出来的时候了,对人的尊严,对个人的意志有所尊重。在全北京整治中,北京有多少机会作为一个古城保留下来,世人还剩多少机会,来到北京,看到的不是一个虚假的城市……这个家经过多少次篡改涂抹粉刷,朝朝代代,连自己也早已辨认不出自己的本来面貌,或是根本就不曾有过本来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论及城市主色调时,赞同方专家的意见是“确定城市主色调的初衷是避免‘色彩污染’”。据北京的媒体报道,北京市近年来市政建设日新月异,一些街道为了好操作,请了广告公司做设计,于是,一些“七彩楼”出现了。在一些繁华路段,老楼披上了新外衣,橙红、橘黄、浅蓝……人们似乎一下字跑进了卡通画里。专家警告说,不受限制的色彩规划正在蚕食着古都风貌。
毫无疑问,这些都将影响到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的形象。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城市特色概念的逐渐兴起,“城市主色调”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也被城市管理者逐渐充分认识,以至于各地都在出台多项规范,以期改变城市色调凌乱的现象,不过,对于城市“色调”是否应该统一考量,目前仍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关于“南京主色调”的讨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城市主色调”一路辩来
对于古都南京而言,城市主色调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更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早在2004年2月,时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朱晓进教授曾在政协会议上提交议案《赋予南京城市“主色调”》。朱晓进在议案中认为:“南京应制定色彩的总体规划,制定色彩的分区规划,允许城市之间的主色调有所差别,同时妥善处理好城市主色调(宏观)、区域城市色调(中观)、建筑群体和单体色调(微观)之间的关系。”
而朱晓进的理由似乎也很简单:“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色主色调,北京为大气的灰色,巴黎为浪漫的米黄色,南京要建设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也应有自己的城市主色调。”
当时,这一话题经《江南时报》系列报道后,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的著名画家范扬教授告诉《江南时报》,他眼里的南京市主色调“应该是一种较明亮的暖色,例如乳白色或是比乳白色偏黄一点的颜色,这些颜色属于一种淡淡的暖色,但又不失明快的感觉。”他的“专业眼光”认为人们在居住建筑色彩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这样的颜色会给人带来健康、明朗、安全、愉悦、轻松、温馨的感觉,符合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审美要求。
这一话题的影响哪怕延续到今天,南京市民的关注仍不减当年热度。2006年8月20日,在南京市规划局举办的城市色彩论坛上,专家、市民对南京的城市色彩各抒己见,提出南京应该在城市建设中打造出属于她自己的色彩,多数市民倾向于“青、灰、白”的城市主色调。
当时,素有“业余身份,专业水准”的业余规划师之称的南京市民盖星石作为市民代表称,南京的自然特色是“虎踞龙蟠、山水城林”,历史积淀深厚。
昨晚,盖星石在接受《江南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建筑色彩上,城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中山北路、中山东路‘民国轴线’和颐和路、梅园新村等民国建筑片区,形成青灰、灰白蓝的建筑色彩,庄严肃穆;明故宫、明孝陵、朝天宫等皇家和府学建筑片区,红黄青绿灰白,形成恢弘的古都氛围。总而言之,青绿的山,青兰的水,青紫的城墙,青灰的民居,‘青’应该是南京的底色,南京应形成“青色、灰白”的基调,配以色调相近的色彩。”
盖星石虽然认为“北京城的灰色基调主要基于四合院的色调,还是很合理的。”但是,谈及南京城的色调,这位年届花甲,十多年来通过实地调研,向规划、城建等部门写下了100多篇、30万字的意见、建议和报告的“十佳市民”掩饰不住自己的冲动:“南京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从自然角度看,虎踞龙盘之态势与山水城林之交融合二为一,从历史角度看,三国、六朝、明代、民国等各朝各代的痕迹也交融在一起,从文化角度看,各个民族的文化也能在建筑上找到体现。”
“因此,单纯地讲统一颜色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盖星石肯定地说。
盖星石只是南京社会各界关注城市主色调的一个缩影。
有关的辩论并未嘎然而止。昨日,知名老文物工作者、江苏省社科院历史学研究员季士家则直接告诉江南时报:“我认为南京的城市主色调还应以绿色为主。我是1965年来到南京,不夸张地讲,那时南京城的每一条街道都是林荫大道,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
“但是现在绿色破坏的已经很严重,甚至不少街道都很难寻到当年的感觉了。”刚刚从巴黎探亲回来的季士家也认为:“虽然现在国外的法桐都没有南京的法桐长得好,但是也要看到原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曾来南京学习城市绿化,可是后来这些城市都超过了南京,比如合肥就是例子。”
杨东平:色彩规划有用吗?
著名教育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曾在1994年撰写《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一书,此书被誉为“中国的双城记”,开辟了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研究热。2006年初该书再版时,作者对近10年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问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在书中声称“在近10年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大城市的城市病已日益严重,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美化运动’正在深刻改变城市的面貌与功能和生态。”
昨晚,《江南时报》记者对杨东平教授采访时,他直截了当地说:“主色调的初衷应该是让这个城市走向和谐。”杨教授对“城市主色调”的理解时“应该在城市发展中慢慢积淀,所谓的风格与形象也需要在城市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
而对城市主色调的设定,杨教授表示“无法发表意见。”记者询问原因时,他反问道:“色彩规划有用吗?我在怀疑对规划的讨论乃至规划本身的意义。”
“比方说,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说今年服装的流行色应该是米黄色,但是谁能保证今年米黄色一定就流行?”杨教授坦言“我是在怀疑规划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杨教授还举例说:“如果规定一个孩子只能穿某种颜色的衣服,会是什么样的效果?他还会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吗?”
“关键是整体和谐,而不是整体统一。我们能做到的是规定底线的东西,限制大家不要去做什么,而不是规定大家去做什么。毕竟从本源上看,城市不是靠规划出来的。”杨教授谈出自己的观点。
南京市建委顾问总工程师叶菊华则告诉《江南时报》记者:“城市主色调一定要统一中有变化,不然太单调了。”她介绍说:“城市主色调是什么?如果是从历史上考虑,反映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的素养和历史文化底蕴,山水城林应该是我们的基本色调。城市的色彩,应该和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风貌衔接在一起,这是最基础的东西。”
谈及具体的色调,曾多次参加南京城市色彩规划的叶菊华指出:“其实色彩应该按片区来划,如老城区夫子庙、门东、门西、中华门等,就应以白、灰为主色调,而不该让其他颜色冲进去。如果冲进去,就失去了城南老街区原来色调的特征。我想哪怕现在更新改造,也应在基调上服从这个色调,不能改变。对于新街口、鼓楼广场,商业建筑比较多的地区,可以放开一点,活跃一些,但也不宜搞很重的色彩。”
“如果将一个城市统一色彩,就像一个人没有血色。”叶菊华如是评价城市色彩的“统一性”。
关于“用什么颜色作主色调”显然可以形成简单的讨论,但跳出具体色彩的“纠缠”,从和谐的高度审视城市,则更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