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在西方诸强纷纷欲染指中国、渴望在与这个泱泱大国的贸易中分得一杯羹时,只有瑞典,与中国进行了公平贸易往来。
200多年后,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的船长皮特·卡林一行9人,穿越浩瀚的大洋驶至中国来到南京,寻找、延续原“哥德堡号”失落了260年的中国渊源。
昨天,在郑和宝船遗址公园里郑和的浮雕前,他们与南京市鼓楼区正式签订协议——“哥德堡号”和正在建造中的“郑和宝船”从此结成“姐妹船”,今后将很可能再共同环游世界,这将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宝船遗址公园流连忘返
昨天下午,在郑和宝船遗址公园,记者见到了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船长皮特·卡林一行,此时他们正流连忘返于郑和分舯船队仿古指挥船中。因为这里曾经是中世纪最大的造船厂,且为明朝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目前仍留有3个长达四五百米的造船船坞,也印证着史料记载的明代郑和船队的巨大规模。
北欧金发帅哥皮耶德·杰克莫森是“哥德堡号”唯一一个从航行开始到现在没有换过的船员,航行时间达到近200个小时,是船上的网络工程师兼全船的摄像师,是他用镜头记录着“哥德堡”号的环球之旅。面对宝船遗址公园出土的1500多件造船工具等文物,见过大风浪的他完全痴迷了,不停地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这里承载着历史的每一件文物。
“我一直都想看到‘郑和宝船’!”皮特船长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仅有几条仿古木帆船,“哥德堡号”是最大的。然而皮特心中渴望能早日目睹到超过“哥德堡号”的“郑和宝船”面世。
“郑和宝船”原型在《明史》中有所记载:“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相当于长138米,宽56米),载重量约800吨,排水量17708.3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这么巨大的制造工程,使得郑和宝船与北京故宫、天坛,南京金陵大报恩寺,武当山等,齐称明永乐工部五大工程。去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郑和当年航海的宝船建造厂所在的南京市鼓楼区决定仿制“郑和宝船”,再现其“巨无与敌”的风采。
据悉,皮特一行此次特地赶至南京,除了带着对东方“郑和宝船”的虔诚,还为了再续“哥德堡号”260年中国渊源的期望而来的。昨天上午9点多,在宝船遗址公园的西边,皮特一行参观了与长江仅一墙之隔的“郑和宝船”建设地点,即当年郑和船队进入海洋的地方。他们还与宝船工程技术人员就宝船设计、制造、用料、航行、市场策划等问题进行专题座谈。
世界最大仿古木帆船将再现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首下西洋,自南京的宝船厂开船,龙江关出水,历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此后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队远航,访问了亚非近30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只体量巨大,数量众多,遗憾的是,这些泛海巨船都没能留存下来,仅余不多的文献记载。正因为如此,有关郑和宝船的大小、形制等也颇多争议,难有定论。
对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的尺度,学术界仍存质疑。若是折合成现代长度单位,郑和宝船有将近138米长,56米宽,少数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根据多年的研究认为,一种名为“二千料”海船才是真正的郑和下西洋的旗舰。郑明根据上世纪20年代在南京静海寺发现的静海寺残碑碑拓文内容提出,郑和官军驾乘船只中最大的就是这种“二千料”海船。“料”是古代的一个容积单位,“二千料”海船应该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在1000吨上下。
根据史料上“二千料”海船的记载,专家最后确定复制的“郑和宝船”长71.1米,宽14.05米,6桅12帆,采用全木结构。除了木质的仿古外表及一些设施外,宝船的动力系统等设施将非常“现代化”。建成后的“郑和宝船”是一艘排水量在1300吨的“巨无霸”,配有三星级酒店的标准间,设置2台船用主机、3台发电机组等现代化动力系统,设计航速在机帆并用的情况下为每小时12海里,能抗7级大风。其性能完全可与现代船舶媲美。
“郑和宝船”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仿古最古老的木帆船。据悉,瑞典“哥德堡号”船长58.5米,宽10.64米,其原型是一艘来自18世纪的3桅大帆船,是瑞典东印度公司38艘远洋商船中最大的一艘,但与“郑和宝船”一比,就像是一个“小妹妹”。
有望成奥运风帆项目形象大使
“郑和宝船”建成后将进行环球远航。在昨天的签约仪式上,南京郑和宝船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王国庆董事长透露,“郑和宝船”从今年4月份起开始设计,上个月已完成设计,本月下旬将完成招标,并于10月份起开始动工。明年8月份,长江汛期来临时,建成的“郑和宝船”将有条件下水进行调试。2008年5月完成调试和试航。预计7月有望从上海驶向青岛,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海上风帆项目的形象大使,出现在青岛比赛场地的海面上。随后,将像瑞典“哥德堡号”一样,在适当的时间启程,沿着郑和七下西洋所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停靠有关国家的港口,进行航海考察、文化交流。
记者了解到,全国造船专家组成的一个检查组即将来宁,对郑和宝船的设计图纸进行技术细比。
在昨天的签约仪式上,“哥德堡号”上的重量级人物、帆装索具的项目管理人比让·阿兰德还建议鼓楼区领导,将复制建成的“郑和宝船”命名为“南京号”,并聘请卡林船长为第一任船长,驾驶“南京号”航行到哥德堡。希望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南京的造船者们分享,避免郑和宝船再犯他们犯下的错误。
据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刚介绍,“郑和宝船”正式运营后有打算进行市场运营,以游客的门票收入来回收造船投资,进一步的计划还在研究之中。
奥运之后,郑和宝船将再下大西洋,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路线,这个路线和“哥德堡”号正好相反,他们是一路东行,而我们是一路西行。两大名震世界的仿古帆船结成姐妹船,不仅可以加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增进中瑞两国友好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航海技术、贸易、运营思路等方面互相交流、帮助。
让南京随“郑和宝船”响彻世界
备受关注的“哥德堡”号仿古帆船在上海正式向市民开放时,有人甚至提出希望有商家能买下“哥德堡”号,把这一传世佳作永远留在中国。不过原海军装备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郑明少将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复原我们自己的“郑和宝船”,力吹中国航运文化、海洋建设发展则更有意义。他也指出,“今后,‘郑和宝船’、‘哥德堡号’的航线可以在海上会合共行,构建‘海上丝绸之路’。”
“哥德堡复原制造历经10年,造价3000万欧元;我们的郑和宝船,比它还长20多米,但相信凭我们今日的技术,复原总费肯定比它要低。”不过郑明坦言,复原“郑和宝船”有可能存在三大瓶颈:首先,社会对海洋文明传承、仿古帆船的文化传播意义认识不足。第二,历史考证有难度。既要仿古,那么有谁知道,郑和下西洋时的古船是什么样的呢?目前,国内对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的研究仍有争议。“单单是当时桅杆上挂何种图样的国旗,竟然没有一位明史专家能说清楚。”最后,技术上如何让现代安全和古色古香完美结合,也是个课题。
鼓楼区委书记鲍永安告诉记者,“哥德堡号”航行至广州时,它的名气比瑞典的哥德堡市更有名,成了瑞典名副其实的“英雄船”。“希望有一天,江苏和南京的名字也能随着‘郑和宝船’一起响彻世界。”
新闻链接
260年前,“哥德堡号”曾在1739年到1745年间三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来于广州和瑞典之间,成为中瑞海上贸易的纽带。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满载着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从中国返回瑞典,却在距离码头仅900米的地方触礁沉入海中。
在它不幸触礁沉没的两个多世纪后,大航海时代的后人们发现了它的遗迹。1984年,瑞典开始对“哥德堡”号进行水下考古打捞,令人惊异的是,虽然时隔200多年,打捞出的茶叶竟然仍然散发着芳香,经专家研究确定,这是中国安徽的名茶“雾里青”。瑞典萌发了使之重生的计划,在过去的十年里,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和亿万元的民间集资汇入船坞,人们用18世纪中叶的技术重现了这只大洋中的“鹏鸟”。
去年10月2日,张满风帆的“哥德堡号”离开瑞典哥德堡港,开始了它的中国之旅。2006年7月18日,在经历了10个月横跨四大洲的环球航行后,“哥德堡号”终于在261年后回到了中国广州,故地重游。8月29日,“哥德堡号”停靠上海,并在这个它未曾谋面的城市逗留两个月。“哥德堡”号受到了市民的热情欢迎,人们纷纷登上这艘仿古大船,亲身体验18世纪的航海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