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是个好地方,绿水青山好风光;民间艺术底蕴厚,农民版画美名扬……
地处“渝南门户”的綦江,古称南州。这里山川秀美,景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汉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聚居在这里,使这里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蓝印花布、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挑花、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底蕴深厚。
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綦江农民版画这一艺术奇葩。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巴渝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表现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使其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
綦江农民版画不但具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和热情、奔放、诚挚的元素,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它与传统中国画创作论所主张的意境创造,气韵贯通,色彩主观意向等要素一脉相承。它摒弃写实主义,既非“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又非随心所欲,虽说没有既定的技法,但绝不矫揉造作。色彩构成自然大方,意到笔到情到,伴着创作者强烈的情感,把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主观地融进画中,情到深处画面生姿,意趣盎然。
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农民版画以民间美术的画面构成、人物造型、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艺术语言作为养料,吸收、消化并注入了新的绘画元素,在不断的探索、选择创造中,綦江农民版画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这个时期也是綦江农民版画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
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版画家们又开始了贴近生活的创作,《公路开到家门口》、《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下乡》、《医疗卫生下乡》等反映农村乡风文明、物质文明的版画作品,再次受到文化艺术界的关注:这些画作就是一部反映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纪录片,也是中国西部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綦江农民版画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赞誉,并得到上级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协、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綦江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3年,綦江农民版画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品。2003年6月,市有关领导在綦江考察时说:“綦江农民版画不只是綦江的品牌,也是重庆的文化品牌。”2006年5月,綦江农民版画院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到目前为止,作为重庆市的一张文化名片,綦江农民版画有1500多幅精品被中国美术馆、省(市)博物馆、中国驻外大使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
近年来,在农民版画熏陶下,綦江少儿版画创作开始活跃并繁荣。1985年,县城几所学校先后成立了“儿童版画小组”,县里成立了“少年儿童版画创作研究会”,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少年儿童版画展,在全国首次举办的小画家评选中,綦江有3名学生榜上有名。1993年,綦江陵园小学获得重庆市文化局授予的“儿童绘画校园”称号后,陵园小学的艺术教育经验随之在全县推广,版画艺术教育之花在全县越开越灿烂。1999年11月,教育部将綦江确定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綦江人因此确定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进一步加大了版画艺术在少年儿童群体中的普及力度,为“版画之乡”后继有人,文化名片永远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昭国张学成)
来源: 华龙网 2006-09-08 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