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孙耒
循着学生退费的呼声,各色打着“四川教育学院”招牌的“教学部”曝光在公众眼皮下。这种情形下的川教院,仿佛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主人公——突然间一拨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衣服的孩子扑上来抱着双腿叫爸爸。 川教院坚决不承认这些“教学部”的身份,并发出严正声明:学院所属各系“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签署的《联合办学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
究竟是协议双方事前没有讨论“法律效力”问题?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利益勾连下私相授受,诞下了各家“教学部”这些“私生怪胎”?现在,“私生怪胎”的危机集中爆发了:学生嚷着退费转学,学院不得不出面为在外乱搞的各系紧急善后,就连各“教学部”也是一脸苦相。尽管痛苦有真有假,尽管有人咎由自取,但一时间,事件所涉各方几乎都在喊痛。
痛是必然的。“私生”现象恰恰是民办教育转型期间的一次阵痛。
有人把《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的这几年称为中国民办教育的转型期。《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公办学校可以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在此之前,民办教育的身份和发展模式一直很单纯,沾不上公办的边。这一规定打开了一扇门,带来了民办教育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公办的口碑、招牌都是无形资源,民办与其从无到有辛苦打拼,不如借鸡生蛋“贴牌生产”,走一条捷径——试想,如果没有“川教院”的牌子,各家“教学部”如何能抢到这么多生源?
但鼓励民办的政策,却在一些办学者无度逐利的行径中滑向“公办招牌滥用”的危险边缘,某些国内知名高校甚至沦为明显缺乏资质的民办学校招生的“托儿”,也就有了“川教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学部”在“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情况下招生上千的情形。被诳学生虚掷青春,家长浪费金钱,高校象牙塔圣洁的形象被功利所倾覆,刚刚迎来春天的民办教育则可能遭遇公众信任的危机。
转型期之痛,但愿只是一时,不要一直持续下去。如果公办与民办不能正确找到各自的位置,如果彼此对利益的追逐永无止境,那么“私生”现象始终会遏而不止,其释放的破坏力将一次比一次惊人。有时候,痛,也会致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