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唐人街
早报记者 俞懿晗 责任编辑 仇晓慧
熟悉的鸣锣敲鼓声又在唐人街响起了。初秋的曼哈顿,唐人街上小吃飘香,照旧是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看着肤色各异的游客徜徉在充满中国风情的庭楼牌匾下,人们不由产生一丝错觉———仿佛5年前的那场浩劫从未发生。 “从表面看来,唐人街已经重回9·11前的繁华面貌,恢复早先的元气了。”美国上海联席会总监郑士英带着复杂的心情说。
郑士英口中的“唐人街”,指的是曼哈顿下城区的中国城—————全纽约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最初居住在此的华人,大多是建造曼哈顿桥后留下的中国籍劳工。
从坚尼街以南,到纽约市政厅为止,华人商铺几乎横贯整个曼哈顿岛,这里就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唐人街所在地。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唐人街成为纽约的重点观光区之一。然而,那段辉煌岁月在2001年9月11日早晨戛然而止。
“纽约华人一直为唐人街的地理位置感到骄傲,哪想得到,这里会变成恐怖袭击后损失最惨重的社区之一。”电话那头的郑士英向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回忆说。
遗址惊魂:残骨,又现残骨!
“听到这种消息,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毛骨悚然,毕竟世贸双塔曾经离我们那么近,过去几乎从窗口就能看到它”
2006年3月的一天,居住在曼哈顿唐人街的许多华人都听说了一条消息:世贸遗址附近又发现了死难者遗骨。之所以说“又”,是因为此前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分别是在2005年9月和2006年1月,地点都是世贸双塔南侧的41层德意志银行大楼。5年前,这栋办公楼受到世贸南塔倒塌时的撞击,其中充斥着灰烬、石棉、铅等有毒物质,目前空置已久。但建筑工人在清理废墟时却不断发现楼顶和隔层上掩埋着人骨碎片,其中多数被认为是遇难者的遗体。
“听到这种消息,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毛骨悚然,”从小在唐人街长大的华人女学生赵艾莉说,“毕竟世贸双塔曾经离我们那么近,过去几乎从窗口就能看到它。”
恐怖袭击对华埠居民造成的心灵创伤是很多中国人甚至美国人无法想象的。郑士英告诉记者,他每次经过世贸遗址,也就是现在的“零点地带”,都会觉得“很难过”。“过去我们还经常去86层上的宴会厅搞活动,现在再也看不到这两栋房子了,新的‘自由塔’就算造起来,到底和过去还是没得比。”
2001年9月11日,纽约的地标性建筑在两架民航客机的先后撞击下倒塌焚毁。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中,华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华裔青年曾喆在世贸大厦倒塌时不顾危险,舍身救人,他的名字被命名为纽约街道;英勇空姐邓月薇在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上及时向地面传递重要信息,以身殉难;店铺免费向路人提供饮料,居民及时帮助伤者包扎,更有华工参与救援和废墟清理工作。
郑士英至今记得,他的一位担任警察局督察的白人好友,在危难关头率先冲进了冒烟的大楼,最后被埋在倒塌的废墟里。“刚到30岁就这么遇难了,他的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郑士英说,“华人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也应发挥我们的作用。”
援助不济:置华埠于不顾
“社区没有一点发言权,当我们想问清怎样才能从柏路进来的时候,警察局就敷衍我们,把我们当成敌人”
然而,在此后漫长的政府补助阶段,唐人街,这个占曼哈顿下城区55%人口的社区却被极大忽略了。同样是在下城,住在唐人街附近高级住宅区的富裕居民很快都领到了每人1万美元的补助,但急需援助的华人却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一分钱。
2006年7月13日,纽约亚美商业发展中心总裁王章华应国土安全部之邀,在“联邦对纽约提供的‘9·11’补助公听会”上,向议员们指出了补助过程中的种种不公正现象。
“华埠距离世贸灾区不远,但获得的补助明显不及下城其他社区。许多补助标准,甚至置华埠的地理范围于不顾,强行以坚尼路为界。”王章华表示。这种“补助歧视”一方面是纽约市政府只顾补助金融区内的大商户,此外,负责灾后重建的纽约下城发展公司没有华裔或华人董事。
在袭击之后的八天里,所有车辆和非居民都被拦在坚尼路以北区域外;此后将近两个月里,由于电话通讯服务中断;空气质量在一、两年后仍然很糟;警察局莫名其妙地封锁了交通要道———柏路(ParkRow)。
小店业主陈稳强说:“社区没有一点发言权,当我们想问清怎样才能从柏路进来的时候,他们(警察局)就敷衍我们,把我们当成敌人。”
惨淡经营:“移师”第八大道
“看到手里拿着冲锋枪的反恐士兵,谁还有逛街消费的心情?”
长期在唐人街办公的郑士英告诉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封锁街道只是唐人街劫难的开始。为了加强安全保卫,纽约警方将唐人街附近的一个高架道口封死,直到2005年都没有开放。在华商的强烈要求下,警方好不容易松口开放了两个月,不久后又因为“新的反恐形势”再度关闭。
郑士英认为,正是难以消散的反恐氛围,令唐人街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失去光泽。“看到手里拿着冲锋枪的反恐士兵,谁还有逛街消费的心情?”那段时间,华人商家的市场占有率和税收下降了30%。
近年来,东百老汇街上的不少福建商人开始“移师”布碌仑日落公园附近的第八大道,渐渐形成了纽约市的另一个“福州街”。第八大道上从50街至60街,随处可见福州人开设的商店,闽籍餐馆至少已有10家。
不仅如此,在东百老汇街和拉菲逸街的部分街区,豪华的SOHO店堂代替了原本中式格调的小商铺。虽然有些乐观的论调称,唐人街附近地区正在逐渐“贵族化”,但这却可能是个不祥之兆———它意味着唐人街的规模正在逐渐衰退。
难关难渡:隐藏更深危机
“政府的补助经费实在有限,而华埠自身也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纽约美洲华人博物馆的发言人威廉·道告诉记者,最新的调查数字显示,唐人街经济已经恢复到2001年前的原有水平。
为了帮助同胞渡过难关,王章华所在的纽约亚美商业发展中心在3年前入驻唐人街,专门开设了一个办事处。经过3年的努力,王章华认为,唐人街的商业情况基本得到恢复,但在表面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危机。
纽约亚美联盟2002年4月发表的唐人街调查报告显示,“9·11”两周后,华埠的制衣、餐馆、旅游和零售营业额下降60%到100%,3/4的华埠工人失业;3个月后,超过40家制衣厂倒闭,营业额同比下降一半以上,仍有1/4的人失业;5个月后,70%的制衣工人和1/3的餐馆工人开工时间不足;一年后,唐人街依然惊魂未定,数万工人工资平均减少一半以上。
“五年后呢?唐人街仍然没有摆脱‘9·11’的阴影。”王章华向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坦言。恐怖袭击以来,至少100多家制衣店先后倒闭,导致数千华工失业。王章华表示,这其中既有制衣这个夕阳产业本身“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也和唐人街整体的经济萧条息息相关。更准确的说,是恐怖袭击加速了华社制衣业走向末路。
正如他在国会作证时所说,纽约市政府必须更重视唐人街的发展,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制定全面的经济发展策略。
王章华对纽约市的布隆博格政府提出了两项建议:首先,希望市府能对唐人街的土地使用进行重新规划;其次,希望下城重建的承包商能拿着发展经费到唐人街采购,以扶助本地商户。这个从世贸大楼死里逃生的华人说,“让我们借此机遇挥别过去,迎来21世纪的唐人街。”
“9·11”之后,唐人街日益冷清。街头立着一尊雕像,那是全副冠带的林则徐。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