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份,上半年高歌猛进的宏观经济数据开始向行政和市场这两只有形和无形之手“低头”。但为什么要在经济列车已开始急踩刹车时继续加息?
支持者理由有三:其一,贷款扩张冲动难以平息———上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6.3%,仍比6月末加快了1.1个百分点;其二,房地产市场过热隐忧挥之不去;其三,产能过剩“下游警报”拉响———工业增加值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月双双下降,特别是CPI增速,从6月的1.5%迅速回落至1%,预示产能过剩这株毒花,已开始导致供求过剩,物价下跌,进而吞噬企业利润空间。
但质疑之声亦是一片,质疑者理由亦有三:其一,固定资产投资引擎捏在地方政府手中,且资金来源多数出自企业自筹和热钱,贷款比例本身便不足40%;其二,本轮投资过热,系出口过快增长所致,其直接或间接拉动了上游企业直至原料、燃料、动力企业投资,显见的事实是,房地产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其三,在CPI呈下降趋势之际加息,有违货币政策常识;且加息与中央力倡的刺激内需政策背道而驰。
识者自不难发现,央行对本轮投资过热两大引擎(地方政府和贸易顺差),凭其一己之力,难于扭转乾坤。
比较有趣的是,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昨日撰文指出,此次加息,其一,可“熨平”日趋混乱的利率体系;其二,尤其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若视此为加息意图,央行倒也有自知之明。
不明的是,刚刚卸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余永定昨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双顺差是当前经济内外部失衡的集中表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纠正这一局面。接任余永定的樊纲上周也一改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一贯态度,指出人民币必须适当升值。
这两位一唱一和,究竟是不是央行肚子里在打的算盘?而已经看到的是,上周五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已一举打破最大跌幅、最大涨幅、最大波动幅度、新高四项纪录。后续动作是继续加息还是选择升值,早报财经拭目以待。东方早报财经中心编辑部顾卫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