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又叫三藩市,但中国人更习惯称之为“旧金山”,是因为1848年在那里发现了金矿,招募了大批华工到那里开采的缘故。至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称为“新金山”,恐怕知道的人相对少一些。其实清朝末年的外交官李圭在《东行日记》中就谈到这两个金山,并称要“以新旧别之”。可见“新金山”这个称谓也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澳大利亚正式公布发现金矿的时间是1851年,当时有金矿的地方,主要是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附近和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附近。此外,昆士兰州也有。消息传开后,世界很多地方的人便怀着淘金的梦想涌向那里。其中不仅有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美国人、德国人,而且还有中国人。据有关资料记载,1857年在澳的华工已达4万人,他们大多在金矿工作,当时每6个外国淘金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淘金”听起来十分浪漫,以为黄金遍地,只要弯腰去捡就是了。其实那是一份十分辛苦的营生。欧洲的工人每月薪金1英镑,但华工却只有半磅。华工由于没有技术,所持工具又简陋,所以主要是到白人摒弃的废坑去开采。其方法是先用锄头、铁铲掘井挖沙,把泥沙运到井口的木盒里,然后用水洗并不断摇动,待泥沙冲走后,留在盆底的便是金沙。据说距墨尔本100公里的本迪戈波拉金矿,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华工采矿的原貌。那里的金矿井有22层,每层仅二三米高,矿总深为70多米。由于金矿大多在沙质土层,因而崩塌事故时有发生。到这么深的地层去淘金,无异于虎口觅食,那是十分危险的。
早年的中国华工对澳大利亚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据资料统计,1851年至1861年这10年间,澳洲的黄金产量约占同期世界总产量的40%,时值约1.24亿英镑。其中,华工的作用不言而喻。黄金的开采还促进了澳大利亚城市化的进程并刺激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澳大利亚的第一条铁路便是1854年从墨尔本通往威廉斯敦港的。所以,华侨把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称作“新金山”也就不足为奇了。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澳大利亚金矿业逐渐凋零,华工也转入到其他行业了。不过,后人对他们当年的艰辛与辉煌并未淡忘。198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访问澳大利亚时,曾在墨尔本中国总领事馆见到两尊采矿华工铜像,于是填《西江月》一首。词中便有“瞻像俨然神在,长留创业丰碑。浪淘不尽英雄,唤起人间龙种”的佳句。不必说,这是赞美淘金时代的华工的。(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潭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