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里是国内试管婴儿的发源地,这里是国内鼻内镜技术的传播地,这里是国内唯一一家大器官移植超过4000例的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她用——特色医疗引得病人纷至沓来 2004年以来,通过中山一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受孕出生的试管婴儿已有893个。
日前,中山一院相继有试管婴儿出生!因丈夫少精、弱精而一直没有孩子的这些夫妇抱着孩子激动万分。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通过中山一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受孕出生的试管婴儿有893个!这样的成绩,是中山一院长期以来重视特色专科建设的硕果。
主管学科建设的副院长余学清指出,中山一院特色专科的定位是:在某些领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给医院的综合实力锦上添花。近年来,生殖医学研究中心、耳鼻咽喉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肾科的腹膜透析……一个个特色专科搞得有声有色,吸引病人从各地纷至沓来。
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试管婴儿的“发源地”
广东是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从医学角度讲,夫妻双方均是同一类型地贫基因携带者的话,其后代只有25%的几率是健康者!这给不少地贫基因携带夫妇的生育带来无尽的烦恼。广东汕头的一对“地贫”夫妇婚后的第一胎是水肿胎,第二个孩子死在了母亲腹中……残酷的现实令他们再也没有生第三胎的勇气!
是中山一院生殖研究中心,用包括“试管婴儿”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给一个又一个家庭送来了天伦之乐。
生殖医学研究中心隶属于妇产科,主要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到目前为止,该项技术已从一般的“试管婴儿”技术发展到高难度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不仅能解决因输卵管、输精管堵塞及子宫内膜异位等先天及后天疾病造成的不孕不育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携带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遗传因基的夫妇生出个健康宝宝!
说起生殖中心,不得不提她的创始人——庄广伦教授。“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查房,当时我对试管婴儿完全没有概念。”谁又料到,就是这个当初对试管婴儿一无所知的教授,10多年后不但走上了这条路,而且成为国内的“领军人物”。
1988年,庄广伦从澳大利亚学习归来后,白手起家,开始了中山一院的试管婴儿研究历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庄广伦从不言放弃。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从中山一院传出来:1996年全国第一例采用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受精的试管婴儿诞生;2000年国内首次为血友病选择的健康胚胎足月分娩;稍后全球首例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夫妇的健康婴儿诞生;2002年国内首例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生出正常后代……
20世纪90年代,庄广伦建立了我国国内规模最大、多层次技术服务的生殖中心,并指导规范及建立了全国众多的生殖中心,他的不少学生现已成为全国各地生殖中心的领导或骨干。庄广伦自豪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山一院是中国试儿婴儿的发源地。”
中山一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庄教授的指导下,如今的生殖中心不仅培养了一位接班人——现任生殖医学中心的主任、国内知名的生殖医学专家、博士导师周灿权教授,而且还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学术团队。近年来,他们着手人类生殖力保存与人类胚胎干细胞以及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这对于将来解决人类更深层次的生殖问题、组织工程与器官移植等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耳鼻咽喉科医院——
跳跃着发展的“院中院”
上世纪70年代初,耳鼻咽喉科在中山一院只有一个门诊;90年代中后期,耳鼻咽喉科只有一个30多张床位的病区。目前耳鼻喉科医院有3个病区、120张床位,设立了鼻专科、耳专科、咽喉专科和变态反应专科,其规模名列全国前茅,华南第一。2001年,中山大学提出一个构想:将中山大学附属一、二、三院的耳鼻咽喉科整合成一个研究所,办一个专科医院。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最终在中山一院内成立了一个“院中院”——耳鼻咽喉科医院。当然,这个“医院”并非真正意义上另开一家医院,而是中山一院扶持特色专科发展、打造学科品牌的一大举措,那一年是2003年底。耳鼻咽喉科医院副院长文卫平说:“有中山一院做后盾,不仅省去了办院之初的起步难等问题,而且得到了其他学科的技术支撑和整体后勤、行政的保障。利用这些优势,医院跳跃着向前发展。”
记者了解到,医院的几个专科各有其独到之处:耳科近年平均每年为聋人植入电子耳蜗100多只,居华南第一;鼻科提出综合治疗理念,把鼻炎、鼻窦炎的复发率从40%降到10%;咽喉头颈科注重器官功能的术中保护及术后重建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鼻内镜技术。
1990年,耳鼻喉科医院院长许庚教授从国外学习归来,给中国的鼻科领域带回了一种“革命性”技术——鼻内镜外科新技术。有了它,传统鼻科手术无法到达或是大范围破坏后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可以轻松到达;有了它,高明的眼科专家无可奈何的眼科手术、一些需要开颅治疗的脑疾,通过鼻子可以微创治疗。
2004年,湖南的一名女士因车祸致脑袋右边一块颅骨塌陷,虽然经过手术保住了生命,但面部器官变形,视神经受到挤压,双目失明。面对畸形的面容,眼科医生无法再动刀子。耳鼻咽喉科医院用鼻内镜技术,通过鼻腔对病人进行双侧视神经减压,使病人的视力恢复到0.6和0.3。对此,眼科专家竖起了大姆指。
这么好的技术医院并没有“独享”,而是积极在国内推广。从1995年到现在,以许庚教授为首的学科在全国各地举办了36期培训班,学员超过5000人次。许庚因此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推广奖一等奖。
器官移植中心——
厚积薄发的“幸运”者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上的重大进展。
中山一院早在1972年就开展了国内首例成功的肾脏移植,并且是国内公认的肝移植第二次高潮的发源地。据统计,1993年至1996年期间,全国约一半的肝移植是中山一院做的。至今,中山一院已施行3100余例肾移植,900余例肝移植。此外,中山一院对小肠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心脏、肺、甲状旁腺、多器官移植等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大器官移植超过4000例的医院!
亚洲第一例器官簇移植是在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获得成功的。2004年,中山一医院收治了一名胰腺囊腺癌患者,当时肿瘤已经转移到肝。要救活病人,单一的肝移植达不到根治目的,除了大肠及大部分小肠外,病人腹腔内的肝、胆、胰、脾、胃、十二指肠等其他器官统统要移植!当时这么大的手术国内临床上尚无成功先例,中山一院先前也只是做过动物实验。手术的风险有多大?谁也无法预知。但是不做手术,等待病人的只有死亡,她才28岁啊……经专家会诊及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他们一致决定做手术!
手术前,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带领医生又做了2次动物实验,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统统摆到桌面上,一一解决。一切准备就绪,他们才走上了手术台。经过10个小时的奋战,手术大获成功。病人3小时后摘掉呼吸机,5天后拔掉胃管,6天后下床,3周后自由行动……这次手术惊动了国内外的医学界,入选2004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器官移植手术,最能体现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它不仅要求移植中心技术高,而且需要麻醉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SICU等多学科的支持。据何晓顺介绍,第一例器官簇移植手术时,手术室内外有30多个其他科室的医生在时刻待命!2005年,他们又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母子亲体小肠移植;2006年,成功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扩大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亚洲最高龄(76岁)的肝移植……对此,何晓顺谦虚地称为“幸运”,但是医学界的专家知道,这是医院多年积累、勇于探索、厚积薄发的硕果。
SICU——
外科重症病人的“避难港”
ICU(重症监护室)是现代化医院对危重病人综合救治能力的展示平台,也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之一。
中山一院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各种复杂、疑难和危重外科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该院拥有一个很好的外科重症病人的“避难港”——外科重症监护中心(SICU)。
该院SICU于1991年建成使用,是当时卫生部直接支持建立的国内五个ICU窗口单位与培训基地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从事普通外科危重病人管理的ICU之一。SICU的主任管向东教授介绍,经过十余年的磨练和发展,SICU在稳步保证高水平医疗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了许多新业务和新技术,特别在移植病人的监护方面,有近千例肝移植与多脏器移植的监护经验,临床管理与科研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成为华南地区唯一培养危重病医学博士研究生ICU单位,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危重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张乐人崔瑞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