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5年,我市新增绿地20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钟山风景区的面积!到“十五”末,我市建成区绿地率41%、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城市绿化的3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这两组数字反映出5年来南京绿化的成就,也是“绿色南京”战略实施3年来,南京人交出的一份令人自豪的“答卷”。过去的5年,是南京绿地面积增长、生态环境改善最显著的5年,也是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5年!市园林局局长解自来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成绩为南京创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规划建绿,5年“泼绿”2000多万平方米
在园林与规划部门编制的《南京主城绿地系统规划图》上能清晰地看到:铁路沿线,秦淮河风光带和滨江风光带,沿明城墙内环绿化带、沿绕城公路两侧外环生态绿廊、城市绕越公路绿化带,钟山、幕燕—栖霞山、夹江、雨花台、老山、牛首—祖堂、汤山、灵岩山风景区——这“一线、二带、三环、八片”,撑起城市绿化的“骨架”。其间,江东路、建邺路等70多条“绿色隧道”脉络分明。据介绍,近年来,每年5万株大树苗进城“落户”道路两侧及市民广场的同时,全市还新栽、补植各类行道树20余万株。市园林局有关人员对照着规划图介绍说:“以前,老城区道路两侧、河岸两旁的绿带时有断裂,而今全被续上了。”“如果没有规划、绿线的约束,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区新建一处处成片的绿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解自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南京主城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2002年,我市划定了主城绿线,将主城243平方公里中35%的用地作为绿地控制,其余65%的城市其他用地中,规划绿地也在25%以上。规划制定时,市园林部门还有意识地在老城中心区域划出多处绿化用地。市民熟悉的东华门、西华门、中华门两侧以及朝天宫等绿地广场,都是先划绿线,然后结合老城改造、根据绿线要求分步实施建设的。过去的5年,我市共新增绿地2000多万平方米,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绿色南京”工程成为南京泼绿的大手笔。2002年“绿色南京”工程启动当年,市财政便投入2亿元。此后,每年市级财政都拿出2亿元绿化专项资金,并由此带动10倍社会资金投入绿化事业。滨河景观带、河西及滨江绿地建设、城市生态防护林、城市中心绿地建设等一批显著提升城市绿量的项目相继完成。作为滨江景观带一部分的绿博园去年建成后,绿化面积达105万平方米,加上周边配套的景观道路的绿化,目前,河西中部地区人均公共绿地已达22平方米,将近全市人均公共绿地的两倍。
改善生态,主城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过去,绿化是‘锦上添花’,只能扮演‘配角’;现在,已成为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手段。”解自来感慨地说。这几年,南京从生态防护的角度,有意识地搭建起城市生态构架,江北和江南的城北地区建成滨江风景防护林、大厂卫生防护林等大片绿化林带。沿明城墙两侧、秦淮河两岸划定的15—50米宽绿化带也规模初显,一排排绿树依傍在秦淮河畔、古城墙脚下,整个明城墙被镶上了一条首尾相连的绿色“项链”。这些“城市森林”还促成整个城市绿化体系的完善。6月20日,市委书记罗志军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视察幕府山植被恢复工程。站在幕府山上放眼四周,满目葱茏,清凉的绿意扑面而来,人们也根本想不到这里曾因过度采石导致山体千疮百孔。从1999年幕府山首期植被恢复工程开始,园林部门已对幕府山实施了8期绿化工程,植被恢复面积累计达到210万平方米。罗志军察看恢复青山绿野的幕府山临江片后,对该工程的成功实践深表赞赏。山脚下的居民对幕府山的变化体会更深切:“过去,一抬眼就看到裸崖秃壁,而今已变得秀绿一片。山上的小树长得有两人高,我们经常上山锻炼身体,有时还能看到野兔蹦来窜去。”绿色造就景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要素。“一岁生一树,再岁有一鸟”。据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陈雷介绍,南京行道树树种由过去的20多种增加到60多种,榉树、香樟、国槐、紫叶李等乔灌木纷纷在道路旁“安家”。还诞生了“雪松路”御道街、“樱花路”鸡鸣寺路、“银杏路”北京西路等一批特色植被道路。
精心雕琢,为百姓打造“绿色人居”
玄武湖十里长堤经过精心整治,4年前免费向市民开放。像这样免费开放的公园,还有清凉山、国防园等19个,加上街头游园、广场,全市免费开放的公园绿地总面积近400万平方米。为方便市民就近晨练,市属公园景区清晨7:30以前全部免费开放。南京的城市绿化成果,让百姓得实惠最多。去年,板仓街49号小区等36个绿量不足的老小区,在园林绿化部门的帮扶下,绿地率达到25%的“省标”,今年起的3年内,还将为百个居民小区增绿;园林部门近年每年冬春完成100公里垂直绿化,至今已完成500多公里,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架桥、院落围墙、居民楼山墙绿起来了,身在都市,不少市民体验到”抬头见绿、开窗见绿“的乐趣;鼓楼广场、东水关公园等61个市民绿化广场、81处游园绿地,去年全部提档升级;结合小区出新、旧城改造等工程,园林部门还不断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见缝插绿”,提高老城绿量,改善老城的生态环境。城区居民已经实现出家门步行5—10分钟,就有一处可供休闲散步的绿地。本月底,2006中国南京国际绿化产业博览会将在绿博园拉开帷幕。近几年,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搭建平台等途径,我市绿化产业也获得长足发展。仙林花卉物流中心规模为华东地区之最,全市目前已建成苗木花卉基地23万亩,每年大量雪松、广玉兰销往全国各地。去年苗木生产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占全省的23%左右。今年我市还将在江北地区启动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城建设。“创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目的也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充分地享受园林绿化带来的成果。”解自来说。为了这个目标,今后南京园林绿化将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量的扩张向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转变,通过立体绿化、乔灌花草藤合理搭配等不断提高绿地的生态效能;从突出主城向城乡一体转变,将着力点放在绿化薄弱的城郊接合部,建成聚宝山、幕府山等15个郊野公园;公园景区建设开发也将由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向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转变,吸纳更多的民资、外资来南京建绿。通讯员 刘红流 金波 南京日报记者 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