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概况
(一)长征的定义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陆续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二)长征的意义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担负起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宣传了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经过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和红军将士,许多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
长征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逐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党和革命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最重要保证。
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三)长征前涉及贵州的革命根据地
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6月至9月,由红三军初创。10月,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根据地扩大。红二、红六军团撤离后,黔东特委和独立师坚持斗争至11月。根据地包括贵州沿河、印江、德江、松桃、江口、石阡及四川的酉阳、秀山,方圆300余里,人口10余万。)另外,1934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四)长征的原因及目的
1933年9 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现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长征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进到抗日前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五)长征的基本过程
1934年4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广昌保卫战失利,中央红军粉碎第五次“围剿”已极少可能。5月,中共中央开始酝酿战略转移。7月,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北上,红六军团也随后西征。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简称)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遭受很大损失。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弃了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下旬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实际上开始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也有认为红四方面军长征从5月开始)。
5月下旬,中央红军向川西北挺进。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坚持南下。中共中央多次催促、劝说无果。9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先行北上。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平镇(今永坪)。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西吴起镇。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转战于川康地区。1936年7月上旬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到达川西北的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编成红二方面军。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隆德西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六)长征中红一、红二方面军基本序列
红一方面军:1930年8月,红一、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1931年1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辖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并统称为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934年1月,中共中央将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并入中革军委机关,所辖各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再次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参加的有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以及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1935年6月,中央红军恢复称红一方面军。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原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分别改为第一、第三、第五、第三十二军。红四方面军第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第五、第三十二军编入左路军;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和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编为右路军)。同月恢复红一方面军总部。9月,中央纵队和第一、第三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编入左路军的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五、第三十二军与红四方面军一同南下),11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第一、第三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由1935年9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而成)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
红二方面军: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1930年7月,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合编为红二军团。1931年3月,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和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指示,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原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在甘孜组成红二方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