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9月9日15:00,国防科工委组织实施的、我国自行研制的“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应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出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食物,必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而航天育种是科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航天育种,将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航天育种机理
航天育种又叫农业空间诱变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400公里的太空环境,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农业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是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和重要手段,可以加速农作物新种质资源的塑造和突破性优良品种的选育。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植物的遗传操作改良过程,实现高效益的遗传改进。
宇宙空间的物理环境与地面有很大的差异。空间环境的显著特征是存在宇宙粒子辐射、微重力(即失重)、弱地磁、高真空和超洁净等。科学实验证明,宇宙粒子辐射和微重力等综合环境因素对植物种子的生理和遗传性状具有强烈的影响,因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航天育种取得的成绩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自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先后进行了21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其中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25个,包括水稻15个、小麦4个、番茄、青椒和芝麻各2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目前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福建培育的航天育种稻3个品种,百亩亩产到达800公斤水平,其中“II优航1号”是全国首个百亩亩产突破900公斤的超级稻,至今仍保持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国百亩亩产3项世界记录,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
经航天诱变育种培育出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株高降低14厘米,生长期缩短13天,增产5%—10%,累计已推广30万亩。华航一号水稻新品种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可增产10%,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已推广100万亩以上。一种名叫87—2青椒一个在半斤以上,亩产5000公斤左右,维生素C含量增加20%。
利用空间育种,我国科学家还培育出了特大粒的红小豆、特长的油菜、含铁量增加69%的巨穗谷子,紫色、红色、茶色、绿色的水稻,早熟高产的红薯和高产大葱等。专家认为,以上成果均是利用其他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种质突变体。
三、“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的主要应用目标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卫星运行轨道为倾角63?、近地点180km、远地点460km。在轨运行15天后,在四川遂宁回收,留轨舱进行3天留轨试验。
卫星上装载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约215公斤、2000余份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等材料,用于进行空间环境下的诱变飞行试验。共包括了152个物种,其中植物133种、微生物16种、动物3种。卫星还装载多项空间环境探测装置,用于探测空间环境辐射、微重力和地磁场等环境要素,开展空间环境要素诱变育种的对比研究。
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是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的发射,必将加强航天育种应用基础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深化航天育种技术方法的研究,扩大品种应用范围,有利于促进航天育种持续健康发展,继续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性、创造性及航天育种产品开发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并为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来源:国防科工委网站 作者:李国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