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回事,每当我告诉别人我住在炮房街时,他们就用一种奇异的眼神看着我,后来我才知道‘炮房’已经被曲解成色情场所了。”家住西安市东门外炮房街的徐先生向记者反映了他和邻里们的尴尬。他说,许多住在“炮房街”的年轻人希望改掉这个地名,但老年人对此很反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传统的地名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发生了冲突,“炮房街”能否改名,居民、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者对此说法不一。
因住在炮房街遭遇尴尬
50多岁的徐师傅从小就生活在炮房街,以前和别人说起自己的居住地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近几年,却因此屡遇尴尬。徐先生说,有一次一个外地朋友来西安找他,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他回答说“炮房街”,对方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我被笑得莫名其妙,后来朋友才解释说,他还以为我在色情场所呢,我问了一些年轻人才知道,现在‘炮房’就是色情场所的意思。”徐先生说,他们居住在炮房街已经有许多年了,已经对街道很有感情。如今街名被人曲解,他很难受,不知道政府能否给小街改个名字?即使不改,叫成“炮坊街”也行,这更能表达是因纸炮作坊多而得名的含义,类似的街名还有糖坊街、纸坊村等。
老年人反对改名
居住在这条街上的老人讲,明清时期这里几乎家家都以手工搓鞭炮捻子(引信)、糊火柴盒谋生,全家男女老幼齐上阵,有商人将鞭炮捻子、纸卷的炮身运到别处装火药,“炮房街”因此而得名。
但时至今日,很多语言被冠上了别的色彩。居住在炮房街的小刘说,如同许多女孩不愿被称为“小姐”一样,他出门从不愿说自己住在炮房街,免得让人笑话。“这个街名是该改了,人家听到后还以为我在做什么坏事呢?”
但老人们却认为“那纯粹是一些年轻人的歪想”。60多岁的左先生反对随便改地名,他说:“一个地名代表了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能让人想起历史,怎能因一些人的歪想就随意改名?西安的许多地名如骡马市、东西木头市等,尽管拆迁,但重建时都沿袭了原名,这就是传统文化!炮房街改名,传统文化何在?”
学者:建议改成褒义街名
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认为,地名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名片”,也是约定俗成的民俗。然而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一些原本很中性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小姐”、“野鸡”、“炮房”等,形成了贬义的文化格局。要想打破这种贬义的文化格局,就必须建立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因此,炮房街宜改褒义、吉祥的名称。赵建文表示,他准备到炮房街做调研,争取以提案的方式反映居民们的心声。
本报记者 毛蜜娜 实习记者 王涛 实习生 葛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