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运,当年求学时遇到了一批好老师,他们的为人和治学态度是我的榜样,时时激励着我像他们那样教书育人。”刚刚获得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昌林说。
在9月8日举行的教育部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级教学名师们讲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
师能是“教人求真”的保障
国家级教学名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让人钦佩的不仅仅是其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从教44年的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项昭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从未间断。“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师能是教师使命和责任的两块基石。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德是人格力量的源泉;精湛的师能则是‘教人求真’的保障。”项昭对师德看得很重。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执教26年来经常在充满刺鼻的福尔马林和腐败气味的实验室中度过,但他毫无怨言。董常生说:“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懈怠,他们无限的潜力等待教师去引导挖掘。我的学生中有大有作为者当然值得高兴,但是,那些遵纪守法、脚踏实地,为社会默默无闻作贡献的大多数,更令我感到欣慰。”
教学与科研对立统一
本次100位获奖名师中还有4名院士,这也是院士首次获得名师奖,意义不同寻常。谈到刚刚获得的名师奖,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越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到的是更大的责任。
王越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科研就没有新的知识。教师不断进入学科前沿将自己科研新成果结合进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云南大学教授崔运武认为,当代大学的教育教学需要研究和不断投入,这无疑是一个需要专注、需要付出、充满艰辛的过程,也是能收获创造的欢乐过程。追求具有学术水平的教学过程,也是提高大学科研水平的过程。
教书与育人相辅相成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前提,教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所谓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战40余年的“老兵”,石河子大学教授曹连莆笑称自己始终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育人,二是进行作物育种。
谈到教书育人的基本经验,曹连莆说,他的做法是“三式育人”:一是“大水浇灌式”,就是充分利用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集中给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教育;二是“雨露滋润式”,就是在课堂内外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整枝打杈式”,就是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好品德。随着形势的发展,育人的内容、要求与具体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但“三式育人”的基本经验仍然行之有效。
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今年获得了教学名师的称号。她常爱说几个“不”字:学生的事情不能等,不能马虎;不要埋怨,干起来算!为了学生,王玉凤经常加班,自己垫钱买实验材料。两个长期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期间经济上遇到了困难,王玉凤毫不犹豫地掏出了5000元钱,而类似的事她做了不止一次。
中教 |